huangqiang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qiang6

博文

天价论文重奖?别开玩笑了 精选

已有 7728 次阅读 2017-7-6 23:33 |个人分类:观点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些天网上报道,四川农业大学(川农大)陈学伟团队因在生物学顶尖学术刊物CELL上发表论文而获得学校1350万元的重奖。由于新闻标题十分吸人眼球,貌似“天价论文重奖”,网上看客议论纷纷,有人吐槽,有人点赞。虽然事情很快平息了,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后续一些新闻评论还继续纠缠在天价论文”、“重奖等词眼上,始终让人觉得川农大为了一篇CELL论文这么任性花钱,土豪得有点离谱,合理性问题多多。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放在川农大每年运行总经费这个大盘子中来看,除去与CELL论文直接相关的50万元奖励外,其余分5年支付的1300万元实质是一笔人才使用费,隐含了“为川农大工作服务5年”的附加条件。通俗地说,就是从“人才市场”购买人才,要求为学校工作5年而支付的“购买费”。只不过川农大没有把这个钱花在从欧美或国内其它单位引进人才,而是花在单位骨干人才的升级换代上,进行“自我引进”,根据该团队前期的科研表现及标志性的CELL论文,把两位骨干升级成与某档“XX计划等同的人才而已,体现在5年花费1300万元,使该团队的科研经费支持和个人工资与引进人才持平。这说明川农大认可这两位骨干已与某档“引进人才”等价、未来5年能给川农大做出同等贡献,主动按“同质同价”原则给两位人才应得的经费支持与工资待遇,根本目的还是想要留住他们,继续更好地为川农大工作服务5年,也许还已经要求他们发出更多高档文章。

因此,如同意“等同某档引进人才”的说法,川农大花掉的1300万元就是一个给经费、长工资的正常人才购买行为,给人才5年应得待遇而已,不是什么“大礼包”式的天价重奖。如果是纯粹的“天价论文重奖”,那就应该一次性支付,不能有“为川农大工作5年”的条件,更不能有继续发高档文章的要求。如果没有附加条件,请问川农大还愿意给这1300万元吗?夸张地想象一下,如果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给屠呦呦奖金时附加条件:奖金分5年支付,其中77%为设备购买费(等同于1300万元中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工作设备,但须放置在委员会的大楼里、归委员会所有,另外的33%是使用所买设备为委员会工作5年的工资。请问这还是诺贝尔奖吗?由此可见,川农大的1350万元中,仅50万元是不含附加条件的纯粹奖励。

了解了1300万元的实质后,一般人还是会质疑这“人才购买费”是不是太多了?其实,目前我国一所知名大学只要引进2-3“XX计划等高端人才,为其工作5年,差不多也要花出同样多的纳税人的钱 (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工资与住房补贴等)。1300万元基本上是国内人才市场2-3位高档人才的平均价格。不过,很多引进人才的花钱方式稍有不同,主要通过人才与引进单位共同申请,请国家批准并拨经费实现“购买,人才归引进单位使用。所以,引进单位有时会有人才不用花钱或花钱不多的错觉,特别是那些引进了很多人的高校。其实与川农大的情况类似,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人才使用费最终都是由纳税人买单。所以,川农大花钱真没有特别任性,似乎还赚到了,因为两位人才5年的工资水平与“XX计划的人才相比,可能还是相对低的(科研经费方面可能类似)。就算是这样,还是引来了很多人的吐槽,其实他们是有点亏的。想象一下,真有其它单位来挖墙脚,会不会愿意付出更高的“人才购买费”呢?只要有单位愿付,那川农大花的钱还算是合理的。

可见,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川农大的1300万元就是在中国这个有点混乱的“人才市场”上,与其它高校一起同场竞价,购买“江河湖海”等不同档次人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盛行挖西部高校人才的今天,川农大想不付出如此高的代价,继续按原来的经费与待遇水平“廉价地”使用其内部高端人才,就会有人才被其它单位高价挖走的风险。如果真被挖走了,川农大花1300万元还能建起一个类似的团队吗?如果不能,川农大亏的就不止这个钱了。因此,川农大主动按“同质同价”原则提高内部人才的经费支持与工资待遇,是一项有先见之明的举措,降低了高端人才被挖走的风险。相比较,国内不少单位还是内外有别,外来和尚好念经,而单位内部人才成长升级了,待遇不变,继续按原“购买价”廉价使用。这或许就是国内挖墙脚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人们可能还会问:川农大根据一篇CELL论文就支付更高的人才费,这样花钱正常吗?我们知道,在目前国内功利的大环境下,很多单位在引进“XX计划”等高端人才时主要还是看其是否发表过一到几篇CELL档次的高端论文,根本目的是希望他们进单位来之后尽快发类似文章,提高单位知名度。如果人才是以这样一种数高档文章的方式“购买”的,那么判断人才的档次与决定其购买费用就是根据高档论文来决定,每位人才的引进费用不也与川农大类似,可看作是因高档论文而引发的“天价重奖”吗?只不过与川农大不同,这里奖给人才引进前在外单位或国外发的高档文章。那么,川农大针对自己的文章发个奖也没有不妥,起码体现了重视本土人才,难道只应“重奖”那些在外单位发的高档论文吗?可以说,川农大式的“天价论文重奖在我国大学里年年发生,特别是引进了很多高端人才的学校。所以,一些宣称不对论文进行重奖的学校在引进人才时花的钱与川农大的没有实质不同,花钱可能还多。

好吧,就算花得正常,人们依然会问,川农大直接“购买”校内人才,要实现其1300万元投资的目标不是风险很大吗?前面提过,很多单位引进高端人才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进来后尽快发CELL档次文章。在此功利目标的驱动下,如果你是川农大领导,为了发高档文章,你会把钱投在需要从头开始组建团队的人才上,还是投在已经在川农大发出了一篇CELL文章的团队。对于川农大这样的学校来说,哪种选择风险更小,更有可能实现发高档文章的目的?要知道,川农大的科研平台肯定不如欧美一流大学及国内名气更高的学校的平台好,已经能在较差平台上发出了CELL论文,谁又敢说其校内人才的能力就一定比在国外或国内好平台上发同档文章的人才差呢?当然,必须肯定,从欧美引进高端人才仍然是在我国一项长期的必要任务。但是,考虑到不少单位只重视宣传其引进人才的人数,把引进人数当成绩(见网上各种人才数列表),而不管引进的目的是否最终实现,且经常性忽略单位本土人才的培养,是不是也应该为川农大的做法点个赞?毕竟,一个大学或学科要成为一流,仅仅花钱引进一流人才是不够的。与买设备类似,仅靠买人才也永远成不了一流,只有把本单位非一流人员不断地培养成一流人才,并与一流引进人才同等看待,才有可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或学科。如此看来,川农大的1300万元投资还是与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双一流目标挺一致的,不是吗?

最后,川农大的做法就一点都没有问题了吗?也不是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有意无意地把高校正常运行必须付出的“人才使用费”(1300万元),与纯粹奖励给CELL论文的50万元混搭,包装成了一个“天价论文重奖”来宣传(具体见其宣传照片上的大红信封),虽然吸人眼球,广告效应明显,但也掩盖了其实质,带来了大量不必要的质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47193-1065000.html


下一篇:鸡还可以折算成蛋?
收藏 IP: 183.192.39.*| 热度|

18 姬扬 崔树勋 王茂清 高典 余洪波 李东风 晏成和 赵文生 葛兆斌 雷宏江 徐绍辉 赵斌 赵凤光 刘俊华 xuqingzheng shenlu taoshl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