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可爱的无名指 精选

已有 4271 次阅读 2017-4-2 06:31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无名指, 爱的使者

可爱的无名指

岳爱国/文

当一提到为何结婚的男女都要把结婚戒指戴在无名指上时,就会有那么一些人们,必须要从遥远的国度去找寻答案,言必称欧美国家如何如何,人家有什么典故、人家有什么传统云云……

其实,在戴结婚戒指的这个问题上,根本没必要劳欧美人民及他们祖先的大驾,从我们的自身就能找到最具说服力的答案。

承蒙朋友信任,曾为朋友的婚礼担任过几次司仪。

每次主持,到了男女新人互戴结婚戒指之前,我都要组织全体到场的亲朋好友玩儿一个手部游戏。

我是这样组织的:全场的亲朋好友、各位来宾,请大家腾出自己的双手,首先将双手中指弯曲,并相互支撑,再将其它四组手指的指肚一一对应、相抵。大家做好了吗?待大家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我会接着组织。请大家按我的指令去做,在其它四组手指不松开的情况下,首先将两个紧贴着的大拇指打开。可以打开吗?回答是肯定的。请按此方式,依次打开紧贴着的食指、中指、小手指。这三组肯定也都能打开。游戏玩儿到这里,我要卖一个小关子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请大家在其它四组手指不松开的情况下,将紧紧相触相贴着的无名指打开。可以打开吗?回答是否定的——不能打开。这个游戏结束了,结果不言自明。在其它几组手指都可以很轻松地打开的情况下,而可爱的无名指却贴得是那么的紧。它们是不是像我们这对新人一样,相亲相爱一生,永不分离呀!我总结发言道。全场齐声回答:像!那么,结婚戒指该戴在哪个手指上呀?无名指。大家又是齐声回答。

按照我前面所讲的手部游戏,无名指无法打开是确凿无疑的(不排除全世界也许会有那么几个有特异功能的人能够打开,但绝对是凤毛麟角)。为何打不开?我解释不来,也不想解释。笔者无非是拿它做一个噱头,告诉那些有崇洋媚外倾向的人们,不要动辄就到外国人那里寻找根源,不要凡事都要到外国人那里找寻答案。

无名指除了有上面所讲的不可打开的这个特殊本领之外,其实它还有很多的优点。不事张扬就是其显著优点之一。

人们双手的其它四指好歹都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名字,如老大因其排列第一,且最粗壮,并与其它四指分开,故叫做大拇哥,或大手指,名符其实;老二因为要经常指路、指示方向,故被唤作示指,又因为品尝食物都由它代劳,又被叫做了食指;老三处于五个手指的中心位置,虽然在五指中它最长,但叫做中指也不委屈它;老五又细又短,且排列末位,被称作小指或小拇指是极其正常的。可老四却不知为何被人们称作了无名指要论其长度,在五指中好歹排列在了第二的位置,至少也与食指持平。不予命名,该是何等地屈辱?!但老四为了维护手的尊严、五指的团结,于是甘心接受了这一称呼,并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人需要攥拳,无名指并不因为自己唤作无名而有丝毫地松懈;人需要五指并拢伸直,无名指会挺直身板,与相挨着的中指、小拇指紧紧相贴,站得笔直。

另外,无名指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知的特质,即:无名指长于食指还是有音乐天分的表现。有人对英国一个交响乐团乐手的调查表明,那些最出色的演奏家与常人相比,无名指比食指相比要长很多。

无名指除了上述的优点、特质之外,它还有一个反映人的身体健康的特殊功能。正因为它有这一项功能,故人的无名指又被称作药指。

据研究人体医学的专家们研究证明,无名指以圆秀健壮为最好。无名指太长,说明这个人生活不规律,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无名指太短,说明这个人元气太虚,精神不振。无名指形直而无偏曲,指节圆润而有力,指节纹清爽的人,大多肾脏及生殖机能健全;反之,无名指苍白、瘦小、贫弱的人,大多肾脏生殖系统的功能较差。有医学专家还将无名指与食指的长度进行比对,最终可预测此人易患心脏病的年龄阶段。可见,无名指在揭示人的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

综上所述,无名指被唤作了“无名”显然是有些不尽情理的。但因早已约定俗成,也就只好让我们的无名指继续委屈下去了。

当知道了无名指的这些优点后,希望人们对自己的无名指多关爱一些;多学习无名指的长处,做一个不事声张、甘为寂寞,却是对社会、对人类有用之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43125.html

上一篇:在讲责任的基础上维护自身的合理利益
下一篇:雨夜,那令人愧疚的一幕
收藏 IP: 123.113.41.*| 热度|

8 武夷山 齐云龙 王启云 杨正瓴 xlsd shenlu wangqinling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