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基金评审|同行信服、权威同行与发表空窗期

已有 5763 次阅读 2020-10-9 18:52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导言:文章评审是以科学问题解决的“完成度和同行信服”作为判据,相对而言较易把握。而在项目评审中,在展示“未发表的核心进展”的前提下,应当以所提方案的“创新度和可行度”作为优先判据。权威同行的权威性在于,维护优先判据不受“同行信服”之干扰,即不应考虑优先判据以外的事项,这是难以把握的地方。面上项目评审中流行着“锦上添花”的观念,这是对“权威同行”的内涵不理解的表现。创新性和可行性较高的项目提出者,往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实施。对于他们而言,了解当前研究的一般情况即可,并不是要进入“跟进”的行列,因此完全可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发表空窗期”。

* * *

        文章评审和项目评审是两回事,这个大家都同意。但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这要从文章和项目的本质谈起。

   第一,文章的本质,是就某个科学问题的解决达成了一定的完成度,即向前迈出了“完整的一步”。而涉及到的科学问题大致为:1) 公认应该解决但尚未解决(如数学猜想);2) 原则上解决了,但实际实施方面仍有较大困难(即停留在玩具阶段);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门槛太高、前期投入巨大(成本高昂),难以普及推广(尽管文章很多)。当然,任何时候,科学问题都要么是当前研究的焦点问题,要么是人们搁置的“硬骨头”(往往含而不宣)。

   那么,什么是“完整的一步”呢?如果是数学猜想,提出完整无误的证明,或者有漏洞但不影响大的路径 (即能填补),这就是完整的一步了。第二种情况,比如线性方程组的计算,原则上早就解决了(如高斯消元法),但在计算机出现以前,对于阶数稍大的矩阵,实施很困难。这种情况下,做出线性方程组的一般理论,就是完整的一步了。第三种情况,比如涉及到矩阵计算的领域,若要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借助超级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做出完整的一个重要应用,或者做出新的方法并展示其应用潜力,这都算完整的一步。对于文章的手稿而言,原则上达成完成度即可接受发表,但这个完成度是以“同行信服”为基准,这是文章评审的要义。

   第二,项目书的本质,是就某个重要问题的解决提出创新性的、可行的方案,同时展示申请人的未发表的核心进展。如果判定已经达到创新度和可行度,也展示了未发表的核心进展,就应当予以通过,而不应由于项目以外的事项不予支持。在项目评审中,强调的是“权威同行”,他们和申请人之间顶多是弱竞争关系,从而能够不受“同行信服” 之干扰,此为“权威同行”之要义。这是因为,大多数申请人是在“跟进”的基础上做推进式的研究,表现为连续的和较多的科研产出,这是容易达到“同行信服”的表现和做法。可是,这样的研究模式,会让头脑和手发生“固化效应”,提出的项目创新度很难达到要求。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申请者做出了连续和较多的科研产出,却拿不到项目的原因 —— 掉入了“已知陷阱”(trap of known)。相反,创新性和可行性较高的项目提出者,往往要花费巨大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的研究。对于他们而言,了解当前研究的一般情况即可,并不是要进入“跟进”的行列,因此完全可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发表空窗期” —— 这是献身的征兆 (signature of devotion)。比如,人们熟知的庄小威,在哈佛大学那么好的条件下,也曾有好几年做不出东西的经历。国内真正做创新的人出现更大的空窗期并不奇怪。

   权威同行的意义就在于,他们能够维护“创新性和可行性”这个优先判据,而不会象一般同行那样在优先判据以外寻求“同行信服”。这是因为很容易找出“同行不信服”的理由,使得创新性工作难于获得支持,更使那些下功夫“十年磨一剑”的人因为“只欠东风”而难以为继。对于创新度和可行度较高的项目,评审人虽予以肯定,但往往指“基础相对不足”。实际上,如果没有好的研究基础,不大可能提出达到创新度和可行度的项目方案。

   就本人较熟悉的矩阵计算而言,迄今的研究早已达到理论极限。比如,一般的矩阵-向量乘法(也称作 Av 运算),其计算复杂度为 O(N^2)。对于极少数特殊矩阵,Av 运算的复杂度可以达到 O(N)。而实际问题中涉及的 Av 运算,最好的计算复杂度不会超过 O(NlogN),即理论极限。在任何评审中,都不应指望突破此理论极限 (这是常识)。顺带一提,在现代矩阵计算中 Av 运算仍处于 “内核” 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础” (这是共识)。不做计算的人会站在“理论家”的角度看问题,认为那里没有什么好研究的,这是不懂计算的表现。在计算中,本质的创新只能从计算的实践中生发出来,这是计算的第一性原理。如果一种计算方法以“理论”的面目呈现,那也是颠倒次序后形成的“假象”。当前涉及矩阵计算的重点在于,达到理论极限的前提下,提出全新的和便于普及的计算方法。

   结论:面上项目评审“锦上添花”观念的流行,是对“权威同行”的内涵不理解的表现,但也提示我国可能正在经历“权威同行”稀缺时期,希望引起注意和重视。

-----------------

附:今天(10月10日)发出的群邮件内容。

各位老师,开学好。

.

昨天就着邮箱写了一篇内容,没有发出,直接提交到博客上了。主要观点是,面上项目评审中流行着 “锦上添花” 的观念,这是对 “权威同行” 的内涵不理解的表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253750.html

.

在不透露具体研究内容的情况下,让大家知道一点具体情况也许是合适的。在中等规模的网格上,原本的经典方法,须占用 191GB 内存,我自己想出的方法只用到 900 多兆 (不到 1 GB) —— 这是七年前就达到的状态 (程序就躺在我的计算机里)。有关方法在 2014年的数学年会 (新乡) 和 湘潭大学磁流体会议上简略介绍过。一直在做更重要的事情 (以为能更快地做出来),经过权衡后暂时搁置了。

.

早年想到其中的方法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经过这么多年,也不着急了... 我想说,不是美国人卡了我们的脖子,是我们自己在那样干。

.

.

毅伟  顿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1253750.html

上一篇:从哪里开始哪里就是“基础”
下一篇:我嚣故我张
收藏 IP: 223.11.176.*| 热度|

17 刘立 尤明庆 杨正瓴 武夷山 朱晓刚 刘炜 李学宽 王安良 杜占池 蔡宁 刘玉仙 李焰东 范振英 郑永军 孙志鸿 曹建军 伍赛特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