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极限憋屎47天,人类的身体会发生什么改变?

已有 25138 次阅读 2019-11-14 21:2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能憋着多久不上厕所?在特殊情况下,忍个三天、五天问题不大。但如果憋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呢,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

广大毒贩,就身体力行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答案。

人体藏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为了躲避检查,他们会将毒品包好吞食入腹或塞入肛门,这类人也被称为“骡子”。

在运毒过程中,他们只能选择不吃不拉。而这也创下了不少“憋屎纪录”。

例如,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一名英国男子在被拘留期间,就打死都不愿意“卸货”。因为只要不把证据拉出来,就没人能治他的罪了。

除了将所有屎意憋回去,他也极大地限制了自己的食物摄入量。为了完成这一壮举,他甚至还向警方发出我宁可“死”,也不愿意“屎”的宣言。

而忍无可忍的警方,也在推特上发起了一场“PooWatch”行动,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

第22天:嫌疑人今天拉屎了吗?没有。

在过去,警方就见多了这种直肠藏毒不愿排便的家伙。但没想到,这次的疑犯竟然这么能憋。

他咬紧牙关,硬是撑了足足47天,打破了之前所有的毒贩憋屎纪录(23天)。而出于法律规定和嫌犯身体健康考虑,警方也只能将他释放,好让他去就医。

那么,人类真的能这么长时间不排便吗?

直肠的形状是固定的。当存储粪便膨胀体积达到排便阈值,冲动便会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初级排便中枢,上传到大脑皮层引发便意。同时,肛门内括约肌肉反射性松弛,粪便到达肛管上部,感受粪便的形状再次反馈至大脑。

如果暂时无法排便,大脑皮层便会抑制脊髓腰骶段排便中枢,使肛门内括约肌和提肛肌肉收缩。此时,乙状结肠会短暂松弛,直肠粪便能返回乙状结肠存储,便意也就暂时消失了。

但如果经常性地去抑制排便,可能会使排便阈值升高,肠道蠕动的反馈机制受损。这时,直肠需要积累更多的粪便才会有便意的产生。

所以理论来说,人类是有可能做到长时间憋屎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切身体会到憋屎(除了拉肚子)比憋尿容易得多。

但毫无疑问,这是不健康的。便意是最原始的生理反应之一,对抗它必然没有好果子吃。

进食后,食物很快会通过胃管进入胃部。在胃里待上几个小时之后,食糜就会进入十二指肠和小肠等待进一步吸收。而那些无法被吸收的食物残渣,最终会进入大肠,等待被排出。

粪便的四分之一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盐、脂肪和未消化的食物纤维等。如果用意志将便意憋回去,从直肠返回到结肠处的粪便,其水分也会被身体重新吸收。

此时的粪便,只会变得更加的干燥。如果一直没机会排空,进一步脱水的粪便除了越积越多以外还会越来越硬。又因为排便阈值升高,肠道蠕动反馈迟钝,也会使便秘加剧并陷入恶性循环。

等下次排空时,你就需要更用力才能将粪便推出体外。而这,又会使肛周的静脉充血扩张、肛垫肥大。周而复始,痔疮很容易产生。这时,就不是便秘那么简单了。

在更极端的情况下,粪便会在结肠内固结成硬块,形成巨结肠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坚如磐石的粪球,会对肠道形成巨大的压力。除了引起人体的极度不适,它们还可能划伤肛门附近区域的脆弱组织,导致肠壁割伤或破裂穿孔。

此外,巨大的粪球还会阻止血液的供给,让裂缝难以愈合,伤口继续恶化。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会并发感染性的结肠炎。如果粪便嵌塞的情况过于严重,就不是泻药或开塞露能解决的了,可能还需要开刀动手术。

一例巨结肠手术,正常结肠只有手臂粗,但图中显示的结肠差不多像怀胎10月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极度膨大的结肠,还可能压迫到人体的其他脏器。

英国报道的一个案例中,一名16岁的小女孩就在8个星期没上厕所后死亡。她患有轻度自闭症,且对厕所非常恐惧,这使得她无法面对上厕所。连续两个月不排便,肠体积的增大压迫到了胸腔,使其他器官发生了移位。最终,这名小女孩死于心脏病。当然,这都是非常极端的状况了,一般人都不会遇到。

虽然无法得知文章开头提到的毒贩后来情况如何了,但他被释放后就立马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了,因为情况实在太危险了,如果真的憋出人命,警察也担不起这责任。

无论如何,憋屎都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屎就拉”并非一句空话。但在毒贩不愿排便的同时,有的人是想排便都困难。

每一百个人中,大约就有两个人经常性地受便秘困扰。便秘的流行程度,已经超过了所有其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有时候,便秘者还需要借助泻药开塞露等才能有所缓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天一排便才叫做不便秘。其实人类每天1至3次到每周2至3次的排便量都是正常的。除非与之前排便习惯相比,近期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才会考虑便秘的情况。另外,便秘一般也会伴随着腹部不适、恶心、疲劳和食欲减退等症状。

而造成便秘的因素也有很多,低纤维饮食、水分摄入过低、运动不足以及服用了减缓肠蠕动的药物,都可能引起便秘。如果长期滥用泻药,也会抑制肠道的自然收缩蠕动,进一步加重便秘。

另外,便秘作为一种症状,也可能是源于一些其他疾病

病人J.W.,图源:MütterMuseum

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便秘者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J.W.。他一生都在很努力的排便,但最终却还是死于便秘。

其实,除了排便困难以外,这名男子出生时身体是健康的。但到一岁半时,他的病情就开始恶化了。所以从小到大,他基本都伴随着严重的便秘和腹部肿胀。医学记录显示,他在16岁时就已经经常性地超过一个月不排便了。当时的医生就猜测,他的病是由结肠问题引起的。但在医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鉴于手术风险过大,医生并没有帮他做手术。

相反,在20岁时,他还被送上了费城的畸形秀,靠展览自己奇怪的身体赚钱。因为肚子胀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在马戏团里,大家都称他为“气球人”或是“人间风囊”。为了取悦观众,他还会像敲鼓一样拍打自己的肚子,并允许观众也这样。

直到今日,他的部分身体——巨大的结肠,依然在费城的穆特博物馆(MütterMuseum)被展览。这是一个非常猎奇且重口味的博物馆,收藏着各种尸体,畸形遗骸,病变器官等。

J.W.的巨结肠标本,收藏与穆特博物馆,里面的粪便被用干稻草和织物代替

终日拖着一肚子的粪便,J.W.29岁就英年早逝了。他的尸体被人在浴室里发现,看起来像是在努力排便。

尸检报告显示,他的腹围(从肚脐处测量)就有2米长,但他的身高却不够1.7米。他死后,外科医生将他的结肠切下来,连带粪便这条巨结肠就重达18千克最宽的位置直径达76厘米

现在我们知道,J.W.的顽固性便秘是因为患了希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由丹麦医生Hirschsprung在1888年首次描述)。这种病由先天性的肠道畸形引起,也被称为先天性巨结肠症,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2000~5000,男婴居多。

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处的组织,图源:维基百科

在胚胎发育期间,神经嵴细胞会沿肠道壁迁移并定植在肠道。如果这个过程发生异常,神经嵴细胞迁移终止,则会导致部分肠壁的神经节细胞的缺失。

这使肠道无法产生有效肠蠕动,处于痉挛狭窄状态,引起排便困难。所以肠道无神经节细胞症才是其更准确的称呼。而它也经常与其他先天性畸形相伴发生,如先天性中枢通气不良综合征、Fryns 综合征、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等。

就先天性巨结肠而言,现代医学已经完全有能力医治。只要及早发现并手术切除患处便能极大减轻病患痛苦,术到根治。此外,越是拖延巨结肠的情况也会越严重。

一般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排便,如果超过48小时不排便就会考虑患病的可能,尽早确诊并安排手术。

近年来我国发现的罕见成年型先天性巨结肠症一例

所以说,在医学发达的今日,已经很少有先天性巨结肠症能留到成年了。只可惜J.W.没有活在好的时代。

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4.

ALIA HOYT.What Happens If You Don't Poop for 47 Days?.howstuffworks.2018.03.12

Teenage girl dies from heart attack after not going to the toilet for eight weeks.Independent.2015.07.01

Sonnenberg A, Koch TR.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Dis Colon Rectum[J].1989,32(1):1-8.

J. Marin Younker.Bleed, Blister, Puke, and Purge: The Dirty Secrets Behind Early American Medicine[M].Zest Books,2016.

http://memento.muttermuseum.org/

张净如.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综合征及其遗传方式.中国当代儿科杂志[J].2018.20(5):428-43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6991-1206193.html

上一篇:因为挡住了高速路规划,3500吨的建筑被直接抬走,这种技术专克钉子户?
下一篇:那些为了宗教而阉割的歌手们,多半成了“人类高音实验”的失败品
收藏 IP: 113.111.16.*| 热度|

4 信忠保 农绍庄 武夷山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