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霁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ileyCat "If you love it enough, anything would talk with you." 爱世界,爱生活,爱自己

博文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适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已有 4576 次阅读 2010-8-18 15:40 |个人分类:杂文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造力, 教育, 传统文化, 想象力

        继续瞎扯想象力和创造性。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果概括他们的特质,那就是热情和专注。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他才会付出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得尽善尽美,创造力便从中而出。

        长这么大,我很幸运地遇到过好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富有创造力的人。观察他们的共同之处,我觉得创造力来自于对所做工作的热忱和专注。不论他们具体作的是什么,他们对所热爱的事都倾注相同的,持久的激情。

        要强调一句,这种激情不是叶公好龙。这种热爱是对这一事业本身,而不是对因这事业的成功而带来的其他的什么东西。比如说,做学问的人就是真正喜欢研究,而不是要因此升官发财;喜欢摄影的就是要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得奖或是出名。你同他聊他的兴趣,他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连作为听众的你也会被感染。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你会发现他花在他所热爱的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他们的成功同他们付出的努力相比,一点儿也不令人吃惊。我常常会想,即便对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也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不作出点什么来反倒是令人奇怪的事。

        如果一个社会鼓励人们去做自己热爱,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宽容那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人,那么这个社会里的创造性就会被不断发掘出来。


        再来讨论刘晓瑭老师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也会认为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呢?原因就是您说的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而这些条条框框从何而来呢?“

        对,我同意。相对而言,在我们的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什么原因呢?我不认为是我们缺少创造性的基因。主要的问题在后天成长的环境,在于这个环境如何鼓励人们发展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刘晓瑭老师的博文里分析比较了中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我觉得究其根本,在于人们对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优秀人才的观念不同。国内的人们把优秀人才定义得太狭窄了,好像只有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在学术界里拔尖儿的,得了什么什么奖的才算。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里,是家长一味鼓励孩子在学业上努力上进,并不重视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当父母的望子成龙,鼓励孩子要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如果孩子只想发展自己的兴趣,做一个普通人的话,往往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这种观念反映在学校里,是中小学里只强调升学率,着重培养拔尖儿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什么都好,其他方面的缺点都可以被忽略掉。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出来的好学生,往往自视清高,个性脆弱,不懂得同其他人合作,也受不了委屈。他们可能很有才华,但在公司里做需要很多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合作的项目时反而做不好。同时,对那些没有爬到象牙塔的最顶层的孩子,这种教育体制带给他们的是被淘汰的失败者的感觉。如果在一种教育体制下,只有极少数的能够拿到最高学位的人才被称为“成功”,这种教育体制本身是不是应该说是很失败?

        就拿森林当个比喻吧。自然环境里的健康的森林,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和小草。不同高度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在一起,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阳光。国内整个社会一古脑儿地追求尖端人才,就好像是鼓励大家都去当大树,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水平。看看国内来美招贤纳士的广告,不论是怎样的单位,也是喜欢招一些“顶尖“人才。其实人类社会跟森林很像,并不是只有长到最高,爬到最高点才能生活的最好,也不是任何一个位置只有要顶尖人才来做才最合适。森林里,在不同的高度都有适合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里是适者生存--作为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能力是适合当大树,灌木,还是小草,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在这个高度里做最好的自己。即便是棵小草,能开出小草能开得最美的花儿,充实愉快地渡过一生,那也该算是成功。

        如果再往社会文化的习惯或根源里探讨,我想,是不是我们的文化过于重视共性,忽视了人的个性,从而造成人们缺少独树一帜的自信,盲目地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从小就被教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不是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力量压抑人们充分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从社会环境看,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就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我们尊重长者,要求晚辈孝顺。而这些年又似乎到了另一个极端:大城市的独生子成了父母,祖父母围着转的家庭的中心。不论怎样,我觉得这两类家庭都缺少平等的,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气氛。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往往背负了太重的包袱,不能简单地为自己活着,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要“光宗耀祖”,要去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梦想。活得这么崇高,这么辛苦,谁还有闲情逸致去想,自己到底最喜欢做什么?那些背负着父母,祖父母的期待的孩子们,他又怎么敢只去做自己喜欢,但看上去不那么“有出息”的事?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既是值得我们炫耀的财富,也是阻碍我们创新的枷锁。从这样的环境里标新立异不容易,不过也不是不可能。这几年里我们的社会里已经开始出现了敢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的人。我想,这是一个孕育创造性的开始。等到有一天,人们对这些标新立异者习以为常,不再追捧;人们也不再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如意,羡慕“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是有滋有味儿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对没拿到什么学位而耿耿于怀时,那时我们的社会大概就已经了能成批地造就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了。

        总之,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某些潜在的才华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实现。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认识,了解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认识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那儿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同时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123-354161.html

上一篇:瞎扯想象力和创造力
下一篇:莎翁的戏园子(上)
收藏 IP: .*| 热度|

5 刘洋 罗德海 刘广明 杨华磊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