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shuk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shukun

博文

初识青蒿素 精选

已有 10022 次阅读 2015-10-23 23:0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青蒿素, 屠呦呦

初识青蒿素

林树坤

1993年1月我完成了瑞士苏黎士ETH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同年2月,我到瑞士巴塞尔的Ciba-Geigy 做药物化学博士后,研究有关前列腺肿瘤的药物。优秀的药物化学家Dr. Wolfgang Froestl找到我谈青蒿素。以后每次见面他总是对我非常友善,总是要说很多青蒿素的话题。他说一般情况下要10亿美元开发一个新药,在中国人的成果基础上他要花费很少的人力来研发出青蒿素类药物。他说疟疾是穷国的疾病,药物赚钱不多,但是成本不高也是值得研发的。他要求把所有能收集到的有关中文文献一律翻译成英文,我也为他翻译了一两篇文章。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青蒿素。没过几年(大概是1996年年初),Ciba-Geigy和瑞士巴塞尔另外一家小一些的药厂Sandoz合并,新的公司就是如今巴塞尔著名的大医药公司诺华 Novartis。现在诺华占了青蒿素类药物市场的最大份额。

Dr. Wolfgang Froestl从诺华退休后在瑞士法语区一家研发老年痴呆症药物的公司当医药化学部主管。这几天联系他得知他于今年2015年7月突然病逝,终年69岁。此刻我回想起和我谈起青蒿素时笑脸上他那快乐的眼神,而平时看他作学术报告或者和别人交谈时总是一副严肃高傲的样子。我明白他对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医药专业的新手的特别友爱应该出自于对发明青蒿素的中国人的尊重和欣赏。同时,青蒿素的成就也有助于我这个中国人获得更多的自信:也可以在象瑞士这样美好的国度里立足并且在世界上像西方学者一样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在做博士后期间,和我同实验室的资深化学家Dr. Angelo Storni 要退休了。他在实验室的最后一周将他收集保留的上千个化合物分子样品从瓶子里倒出溶于丙酮等溶剂再倒入有机废液桶里。看到他的样品中那些漂亮的结晶,我有了一个收集﹑保存和交流稀有化合物分子样品的项目,并且着手计划和实施。在MDPI收集的化合物库里也有几个化合物结构类似于青蒿素,是从德国一位退休教授那里收集的。现在化合物库的项目给我的朋友Dr. Regis Turin了,见:www.molmall.net

为了促进这个项目,我在1995年开始创办一个学术期刊“分子” Molecules ,申请到国际刊号ISSN 1420-3049,建好了编辑委员会。1996年 ,我主编的“分子” Molecules 和德国的的Springer 合作出版了第一卷 。1997年Springer 自己出版一个相关的期刊“Molecules Online" ,我继续编辑和独立出版Molecules。就像Dr. Wolfgang Froestl说的一样,他在青蒿素分子上加了不同的基团后的衍生物或者结构修饰后的化合物分子成了诺华的专利,而青蒿素依然是而且永远是属于中国人的。那么到底谁是青蒿素的发明人呢?Dr. Wolfgang Froestl告诉我发明人似乎是中国派往日内瓦的联合国WHO的一位姓X的代表。

相仿地Molecules Online”在Molecules 后面加了“Online”,是别人Springer的,虽然继续办了几期就停刊了,而“Molecules”则依然是我们MDPI的。在此之前的几年一直把业务时间全用在创立一个结构不稳定性和过程不可逆性新理论体系。本来计划把热力学里的熵、数学分支群论里的对称性和信息论里的信息量之间的关联彻底搞清楚,建立定量关系,形成一套完美的公理化理论体系。可惜我只发了几篇文章就突然停止,1996年以后业余时间都在办英文学术期刊。“Molecules”是我心爱的宝贝,是我办的期刊中第一个,都快满20岁了,今年“Molecules”在出第20卷。其间当然出版了一个庆祝屠呦呦80大寿的青蒿素特刊,这是后话。

未完待续。



屠呦呦获诺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1821-930482.html

上一篇:拜访屠呦呦: 我们还要在Molecules出版庆祝您90大寿的青蒿素特刊
下一篇:屠呦呦今天站到了(应该是坐到了)诺贝尔奖奖台: 苏新专不是推手
收藏 IP: 221.182.167.*| 热度|

11 吴飞鹏 姬扬 蔡小宁 侯成亚 杨正瓴 黄仁勇 陆泽橼 戴德昌 武夷山 yanjip u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