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未雨绸缪话安全(131202) 精选

已有 5455 次阅读 2013-12-2 08:45 |个人分类:学术导航|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社会, 安全, 新技术

未雨绸缪话安全(131202

闵应骅

 

   本人前面的博文涉及到机器人、可穿戴计算机、谷歌眼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从反馈的博文评论来看,大家对新技术很有热情,而对我谈的安全可靠方面的问题,觉得有些负面。大家觉得先搞起来再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嘛!本文就直接来谈谈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它不是负面的担心,而是积极的防范。

   可穿戴技术改变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社会与环境心理学研究这种人技交互。受控机体主要是从自然和人工捕捉图像,人与技术连为一体。身上的传感器可以收集生理特征数据,记录实时位置坐标,随时用嵌入的照相机记录生命日志,送到私人或公众云端,并存储起来,在知识共享许可约束下为大众共享。谷歌眼镜不允许转售、借出、转让,或给别人。否则,谷歌有权停止其使用。因特网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被泄露的可能。大部分可穿戴的睡眠管理器记录你何时醒来、何时轻睡、何时深睡,并计算休息和醒来次数的有效性。总之,记录你所有床上的活动。有人说物联网上人人都变得赤裸裸了。可穿戴者可以看到外部世界,收集各种固定和运动着的物体的异构数据。

   谈到政府监听电话,2013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大争论。无情的数据捕捉是不能允许的。穿戴必须考虑使用这些设备的社会后果。隐藏或明摆的设备使监视变得很普通。但许多人强烈反对别人记录他的信息。其实,我们收集自己、自己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数据越多,你受害的危险性就越大。在使用可穿戴技术和不使用可穿戴技术的人们之间严重不对称,无法区别这种监视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从生命监视装置带来的可能的风险直到现在才给以重视。不经本人同意而制造他的生活记录,到什么程度算作道德?制造者或黑客们研制自己的个性化设备成为某些事件的开路人,但是他们不说,而只是服务于大量消费的个体需求而商业化,从别人那里得到数据很赚钱。看看海莉耶塔‧拉克斯的故事吧!海拉细胞(亦称实验用增殖表皮癌细胞)是生物学与医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细胞,源自一位美国妇女(Henrietta Lacks)的子宫颈癌细胞的细胞系。在医学界海拉细胞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生物实验或者细胞培养,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她是一位穷的黑人烟草农民,科学家们称她为海拉。海拉的细胞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于1951年取得,而成为开发脊髓灰质炎疫苗、克隆、基因图谱、体外受精等至关重要的医学工具。至今,该家庭在得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周密安排下,海拉细胞买卖数十亿,毫无补偿和谢意。20136IEEEComputer》杂志上一篇文章(Big Data’s Big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说,私人数据公开化是大数据企业潜在的前进之路。广泛的扩散和数据操作远多于通常的使用和接受那样的消费决策。信任和采用是社会交往的关键,那将确定对可穿戴计算是否可以接受的指导方针和规则。

   新技术带来好处,但也带来争议、非故意甚至隐藏的后果。技术应该有助于人类,但无法限制技术只用在正面的应用。我们不应该只谈好处,不谈危险和损失。可穿戴设备面对道德和伦理的挑战,特别是当它们被广泛应用以后。我们必须从过去对新技术的研究看得更远,因为新技术常常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技术前因后果。在市场价值之外,不要忘记伦理和道德标准。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忠孝仁义、不偷、不抢、不杀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人学好,没有教人学坏的。如果道德沦丧,这个社会就会乱。法律不可能订那么细,而且,诉诸法律本身就需要代价。现在,到了信息社会,伦理道德也需要发展,需要新形势下的伦理和道德标准。

哲学家已经注意到技术及其对社会影响的问题。福兰克林学派的哲学家们已经在争论,如果技术走向错误,其最坏结果是个体的非人化和尊严的缺失,从而导致残暴的自卫本能的规范化。他们看到,技术不但建设,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任何草率采用技术奇迹的社会过程都是深有缺陷的。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卓别林的极有文化内涵的电影“摩登时代”(1936)说明滑稽的小流浪汉赶上一台大机器。近代的而且有效的工业化必然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卓别林的经典电影建基于弗里茨·朗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大都会”(1926),影片隐含了人性和高科技的冲突集权势力和唯科技主义下的政治阴霾等深刻主题,它描绘反面乌托邦社会中的一个机械化的地下城市。两个电影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对后世的预见。当技术变得只为其不足而发展时,技术的目的就丢失了。

技术要用好,安全可靠的问题就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不要等到桥塌了、路陷了、楼歪了、石油管道爆炸了、列车追尾了,才去追究原因、处理一些人,然后零容忍,那实际已经晚了,而应该事前从科研、设计、制造、施工、维修过程中,尽量考虑周全,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不能总是“应急预案”,多搞些“避急现案”也许更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746357.html

上一篇:你怕被机器人劫持吗?(131125)
下一篇:大数据与小数据(131209)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9 刘洋 赵凤光 李健 张忆文 陈安 李杰 俞立 chinasciens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