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科学网的什么文章最热门?(110412) 精选

已有 6752 次阅读 2011-4-12 10:15 |个人分类:计算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计算机, 信息技术, 经济学家, iPhone, 消费电子

科学网的什么文章最热门?(110412)
闵应骅

    最近,科学网改版以后,互动多了,活跃多了。但是据我观察,还是科技政策、科技制度、科技环境小议方面的帖子受欢迎,读者也多。而真正科普方面的帖子看的人少,被精选的也少。因为,科普总是针对某一个领域,从事该领域的人总是一部分。可从另一方面看,科普应该是科学网的主流。
    本文来谈点信息技术领域的事吧!
    苹果公司创立于1976年,原来叫苹果计算机公司,2007年去掉计算机三字,就叫苹果公司。在这34年里,创立、发展、衰败、倒闭的计算机公司不知道有多少,但苹果公司始终屹立,而且不断发展。虽然有个阶段相当困难,但坚持过来了。现在进入消费电子、计算机软件和PC机,特别是Macintosh计算机系列,和iPod,iPhone,和iPad更是驰名天下,以致压倒了微软。它的产品始终独有特色,不随波逐流。那么,苹果公司为什么能这样特立独行几十年而不衰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由企业家、经济学家们来回答,大概应该很复杂吧!
    苹果公司现在用ARM芯片。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英国一家微处理器行业的知名企业,以RISC处理器著称。近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主要体现在芯片上。最著名的芯片制造者当然是INTEL。本月的IEEE Computer杂志上介绍了ARM芯片。
    低功耗的ARM芯片现在主要用在移动设备中,例如智能手机,就像INTEL现在统治PC和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一样。现在,ARM要扩展它的市场到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机,甚至服务器。这些设备,特别是服务器,主要要求高性能,像交易商业系统、高端数据库。但随着数据中心设备密度的提高,对服务器的要求转到省电,以减少空调和空气循环的开销。这些花费可能比芯片设备本身贵得多。
    ARM芯片靠低价、低功耗、高密度制胜。ARM Cortex-A9 多核芯片用四个32位内核,加上一些辅助功能,譬如图形处理和安全,窃听控制单元,多核跟踪调试单元等,如后面的图所示。INTEL芯片用复杂指令,而ARM用简单指令;INTEL用64位,ARM用32位Java虚拟机。Windows操作系统使x86体系结构得到广泛应用,但是,Windows装在PC上对初学者的确很方便,而对每天都用那几个固定功能的用户就显得过于豪华,没有必要。ARM系统可以用UNIX/LINUX操作系统。微软也答应为ARM配Windows。他们预言,ARM配上Windows Calxeda,与基于x86的服务器比较起来,每瓦每美元的性能提高5-10倍,大大节省数据中心的花费。
    当然,ARM服务器也面临许多挑战。服务器的性能主要是快速I/O性能,而不是CPU的计算性能。这是ARM处理器的一个弱点。ARM用45纳米工艺,而INTEL已经用22纳米工艺了。而且,Windows的大量的应用软件要移植到ARM平台上,肯定还需要时日。
    介绍这些说明了什么呢?技术的发展应该有特色,不应该总是跟踪外国。外国的公司也是各有特色。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就有反垄断法,有意提携弱者,不让一家独占。这样才能促进技术的竞争和发展。近年来,中国和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颁布了反垄断法。这就要求公司技术要不断创新,自立品牌。我国的公司不应该只靠唤起民族感情来扩大销量,而应该靠自己创新的技术制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432241.html

上一篇:随机性(Randomness)(110404)
下一篇:新的软件危机(110419)
收藏 IP: 111.161.10.*| 热度|

53 袁贤讯 邱嘉文 罗汉江 吉宗祥 许培扬 王晓峰 郭桅 武夷山 张树风 郭韬 宋晓利 黄晓磊 朱新亮 黎在珣 毛培宏 吕喆 刘庆丰 刘洋 曾宇怀 谢鑫 汪梦雅 刘立 杨秀海 刘晓松 李学宽 柏舟 唐常杰 杨远帆 张亮生 韩健 吴云鹏 孙学军 徐长庆 佟冬 余昕 赵凤光 陈安 刘广明 章成志 刘吉平 陈绥阳 朱晓刚 刘钢 黄宁燕 房松 马锡明 dulizhi95 hangzhou yinglu lixuke2005 lipinghua agreatboy jcf

发表评论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