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中国 – 科学与经济、创新与创业决策

已有 2075 次阅读 2015-6-5 11:24 |个人分类:创新创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创新, 中国, 欧洲, 美国, 创业

全球化开始于大航海时代,之前也有丝绸之路。

从创造发明(个别)到大众普及的数量(mass)的成长过程时间漫长,如,约1980年代开启的转基因技术,到目前才成为大众媒体的兴趣点或热点,同样80年代的生物信息学,也到现代才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点或热潮,这个时间差距多大?

那么,目前国际上的顶端前沿科学和技术会有多少学者,目前能够意识到或了解到呢?

也就是说,未来或正在发生的革命性科学、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不适合以往事件的延伸来推测,而往往是异军突起的变革或突变,并不属于大众可预见的范围;然而,我国的管理模式和制定政策及人才和项目,却是以目前的热点或热潮为依据,将未知视为过去已经发生或已知事物,导致结果就是不敢于承担未知的风险,却实际已经陷入了巨大的风险。

关于科学、技术、产业和经济前景,存在2类研究与实践者,一类是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和金融家的实践者,一类是研究这些实践者的学者。前者知道未来比后者清晰,后者的资料来自前者已经公开的资讯,这里存在十年到数十年的时间差距,中国科研和产业规划就是后者,欧美是前者。

如同每年的诺贝尔奖预测,预测公司的外在指标预测远不如科学家内在的分析准确,或诺贝尔奖的提名就来自科学家内部,而不是依据预测公司的各类统计数据。同理,中国科研与产业管理模式就类似于预测公司的模式。

举个实例,参加过一次德国的面试工作,要求我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但是,我却看到他的墙报那个课题更感兴趣,他却回答属于他个人的课题,同时又提到已经是5年前的项目。

这里要表述的意思为:真正的前景和未来及相关科技和产业等能为外界所见时,所见是冰山一角,已经晚了十年以上,这已经是直接接触研究者的情况下。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学术是传递发展,往往是链条式扩增的引用率,如,“oviduct bioreactor”这个术语有多少文章和资料用到,这也是引用数,不一定提原始论文,却这个术语的使用数量就是影响度。

所以,美国intel等公司设置了专门的未来学家职位,反观我国的情况,却偏重于国际上热点或高峰期的领域,则已经晚了数十年,知识产权早就已经被国外囊括,国际技术壁垒早已经筑成。

也就是说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和坐井观天,而必须深入国际、国内实际的社会考察和知己知彼深入国际、国内资料的文献考证 - 创新,就是延伸到未来事物的生长点。

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几年的感受:

1)2010年之前到2006年媒体的文章比较多正能量,包括对中国传统和历史、西方科学与发展等都比较多正面的价值;2)上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存在一个语言文化圈和19世纪到20世纪科学尤其物理学革命时期的机遇;3)同时相应于时代的教育和学术体制及文化背景,如,普朗克亲自去瑞士,把专利局职员爱因斯坦请去柏林大学;4)国际科学的竞赛氛围,如,英国资助爱丁顿和德国资助爱因斯坦,都有表现研究能力的背景。

本世纪又进入新的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然而,我国的思维是什么呢?

非常可能的情况,将是科学和技术中心在本世纪也不会再发生转移,而是进入了北太平洋文明的世纪。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895679.html

上一篇:人类未来 – 行星际文明
下一篇:中国 -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1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