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知识与机器

已有 2664 次阅读 2015-2-16 20:22 |个人分类:人文精神|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文精神, 科学方法

人造机器,可以储存知识,却不能创造知识。

人类知识的起源,来自观测、思维和实践的认知与行为过程,个体的知识来源,则可以是经过学习和教育获得,也可以是发现和创造得来。

在理论知识和文化创造的作品,可以获得版权,在技术方法的发明与设计,可以申请专利保护,而经过一定时间,却都可能成为公用共享的人类知识;因而,本质上知识就是人类的财富,而又来于自然的信息和人类心灵的思维 归根究底来源于创造宇宙、生命和意识的终极因。

在认识自然的实践过程,人类建立了经验知识和艺术的想象、技术操作方法等,从工程范式、手工业模式到科学范式、工业模式,形成了知识结构的组织化 知识树,不同节点的知识覆盖或涉及到不同广度和深度的知识;然而,对人类文化进程和知识的贡献,常常出现与经济的权益不对称,如,宗教家,往往体现为巨大贡献,却几乎没有得到创造知识的利益,思想深邃的哲学家、超越时代的艺术家,也往往是含辛茹苦。

知识创造价值和财富,管理和体制是否有利于文明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产业领域 工程技术和文学艺术等,而且,也体现在和尤其体现在思维方法和理论观念的创新;因为,作为共享的知识,以及渗透在科学原理、技术思路、工程设计和艺术精神,从而,形成深刻和广阔的文化影响。

人类在躯体上是机器,在灵魂上不是机器,在犹太-基督教观点的造物主形象,在儒-道家的道德观念,都是人类必须具有 “仁爱、正义、勤奋、智慧和诚信”的人格精神。

附、教育理念

A、做学问,包含2个方面 - 1)人格精神,2)学术方法;B、知识面,也包含2个方面 - 1)掌握的知识,2)创造的知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868512.html

上一篇:论国家学说
下一篇:中西文化与科学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