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惟才是举,惟才是用

已有 1988 次阅读 2012-1-3 21:14 |个人分类:2012|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人才, 权威

创造源于思想,思想通过实践而验证。思想,往往首先只为能够理解的人诠释,然后得到更多的人接受,形成的是一种波浪型传递,而不是大众化传播模式。

当大众均已经接受时已经成为思维的定势,在科学发现和研究中,往往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公众认识,尤其已经成为权威型和获得国际大奖时,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技术时,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时,那就已经成为了创造、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还不是今天和明天的创新。

引领新的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新领域却处于潜在的鲜为人知的状态,只有首先发觉之并开拓之,才能成就未来的诺贝尔奖和未来的乔布斯。过多的解题训练培养的是解题专家,过多的专业规范教育培养的是固定思维。工程学不仅需要熟练专门技术,还需要发明创新的设计能力。科学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套数,还需要有敞开的思路和设想。

惟有自由思维和放开想象力的空间,才能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惟有激励创新的机制和驱动创造精神的文化,才能使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实现技术方法的创新。

“先拿来再说” - 这个拿来如果是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不能永无休止,国外的创新能力、机制和精神、文化等拿来也许可以;因为,国外的这种机制和文化和精神会导致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这种拿来就会是无止境。拿来就是引进模式 - 引进人才、引进学科、引进产业、引进商店等,这是没有止境的过程;因此,必须在边学习(不是拿来)过程中边创新,然后才能过渡到自主创新。

中国在还没有完全被定型成为西方之模式之前是非常具有自己创新能力的时期,关键在于政策、体制和文化的激励和资持等建立起来。依个人经历,假如大学毕业不久就留学出国,那就会被国外的实验分子生物学完整地规范。假如90年代不组织国际会议和出国留学,那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通信和在海外争辩系统生物科学的新范式。

故而,我是赞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才,惟有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选才与评估和资助,我是期望国家自主期刊、资讯产业和仪器设备创新等能够优先发展起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525165.html

上一篇:第二个李约瑟问题
下一篇:系统生物学3个时期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