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咸淡”文化与“闲谈”文化

已有 3038 次阅读 2011-7-26 13:03 |个人分类:20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中国文化, 西医, 西方文化, 现代医学、传统医学

我刚刚知道一个新名词“咸淡文化”- 咸的海水、淡的河水,大约是在2003年在英国我第一次听到从国内来的新词“搞笑”,从此之后至今,每每需要学习国产新词汇。国人的创新能力非常丰富,还包括许多新鲜的食品“技术发明”;但是,问题在于创新的方向需要引起思考。

回到正题,中西医学、中西文化的讨论,可能是自鸦片战争或更早的时刻就开始了,而且,一波又一波的激烈辩论,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以我个人的视野来看,关键在于没有仔细去搞清楚西方近代文明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问题,文艺复兴之前与之后的欧洲文明到底区别何在?就如同我们喜欢说现代西方的什么在我们古代已经有了一样,欧美也言必称来源于希腊、罗马传统。

事情真的如是吗?比较东方与西方文化 – 应该是同时期相比,比较西方近现代与希腊-罗马文化 – 应该分清传统部分与创新部分;然后,找出创新部分何时开始又来源于何处,并非象常以为的那样所有学术引述文献、资料或来源很客观、公正或不加遗漏,主观因素是很多,客观原因也不少,所以考证、考古、文献学是一个非常艰巨而细致的重要工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未,那时年青教师们都集中居住在教师楼里,吃饭在公共食堂里,茶余饭后的闲谈,谈起个人爱好和中西文化等,我就提到刚买刚读完的一本新书《现代西方绘画发展简史》(译著*)中提到现代西方绘画受到东方文化之影响,得到的是大家半信半疑和更多的讽刺。

同样一件事情是医学教授(副校长和医学权威)对年轻教师的生物学出身的看法,在1986年读到系统论的译著时我已经走向系统哲学与生物、医学问题探讨;因而,后来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时将分子和转基因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数据和软件分析技术与系统论结合起来。

1997年留学到西方,终于在西方的图书馆里直接翻阅原著,还那许多的西方现代画家的资料和传记非常明确而清楚说是受到东方 – 日本艺术的影响。

1986-1993年我是科学哲学、系统哲学的探讨,1994-1999年是科学的探讨 – 在中科院的分子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数据库实验中心(1997年到国外 – 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以及同中医药大学、日本的药酒公司合作,1995-2000年因国际会议和国际协会等与国外科学家通信(包括物理系、化学系、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与生物学、医学研究相关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纳米科学等科学家)。

同样,关于中医与科学、西医的观点是科学历史、科学哲学的研究,比如,医学(medicine)的定义是科学、技术、艺术等综合的概念,不同于医学科学(medicine science)的概念,再者,科学历史上将经验科学与实证科学划了一个界限 -  但是,一般讲实证科学时不加上定语“实证”。

系统生物学哲学论著国际上也已有出版,中医提到系统生物学是整体论,其实是将注意放在胡德(从论文和资料中)一家上 – 并不是很熟悉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甚至不太清楚贝塔郎菲;因此,将系统的概念看成是整体(whole)的概念,还更多会理解成“整体论”是“不可分割”- 同等于原子论(atomy)。

系统不是整体而是介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的方法不等于整体的方法而是分析与综合的渗透(或透视)研究方法,这点国际上有大量论述。中医中的整体论或系统思维是系统论发展或受到影响的思维模式;但是,系统论是在分析之后、精细化之后和归纳、演绎逻辑之后的综合化、整合化,这是非常不同的或已经是走过来了的进展。

 

(医学如何走向,参见 – “中西文化与第4期文明”、“关于系统生物学的定义”和“传统不是包袱而是稀有资源”)

 

*,自中学以来我是几乎,首先要读的是西方科学或哲学原著的中译本;但是,在对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演变探索,从而改变了我的看法 - 也就是说,传统是创新的资源。

(修订-18:3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468615.html

上一篇:中西文化与第4期文明
下一篇:1996-1999年度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3 张玉秀 张磊 张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