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119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1198

博文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

已有 3612 次阅读 2010-4-21 07:21 |个人分类:Writing|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

普通的中文期刊已经不能满足各科研单位的需要,项目的申请、学科的建设、单位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关系到个人职称问题,都需要有高质量的SCI论文。所以发表SCI论文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俺博士毕业已经三年了,来到了一个地方三流高校教书,才知 道科研的艰辛,实验条件极差,但关键是人的思想陈旧,没有进取心(当时来的时候老喜欢与俺母校对比,地方情况不一样嘛,现在习惯了),所以大多数人发表一 篇“XXXX学报”已经是很知足了,无人奢望或想象发表SCI,当然SCI在他们眼里可能还不如某些中文核心期刊。在这种环境下,我利用业余时间猛做科 研,撰写论文,终于有所收获。这几年基本上每年有1~2篇文章出炉(尽管IF不是很高,1左右吧)。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希望与那些211或985大学毕业而到地方高校任教的虫友共勉。
    1. 要充分自信自己所做的试验,当然做一些重复性、完全没有新意的试验是没意义的;现在很多中文(如中科院系统所办期刊)的文章,就内容来说很多都可以投稿 SCI杂志,只要作者原意写。现在很多国家所办的SCI杂志发表的文章,特别是IF<2 的,都感觉内容一般般,就内容新颖方面和国内某些中文杂志不想山下。所以,自己写文章一定要写英文文章。
    2. 文章语法应用不一定要非常的ENGLISH化,但文章的内容一定 要表达清楚,也就是说一定要让人读懂。我的英文不太好,喜欢做笔记,一些好的语法、词汇,我都摘抄下来,平时翻翻,写作前在看看。当然,对自己的文章还是 不放心的话,可选择投稿那些非英语国家,如东欧等国家办的杂志,我去年投稿的都是德 国办的杂志,现在读起来觉得还需要修改,呵呵。
   3. 一定要选好审稿人。现在很多出版社如SCIDIRECTSPRINGER等,都要求作者自己提供审稿人信息,即使没有要求,你自己也可以提供。这里,我 们可以选择国内与自己或自己导师熟悉的学者,毕竟熟人好说话嘛,但最多只能一个;其次,我们可以选择那些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同的国外评审人,投稿之前要尽量 介绍自己的研究背景或基础;
     第三,自己寻找潜在的审稿人,这很重要。这个方法我前面介绍过,是我同学告诉我的,我自己也用过。与本领域相关的一些国外学者取得联系(最好不要是日本的,那些人学术思想非常严谨甚至极端),阅读它的文 章(要与自己要发表的文章有关),写感受,并与作者进行交流互动(我试过,国外研究者很愿意与别人探讨他的研究成果,不管你是肯定还是否定),然后说明自 己在做什么样的科研,比如要求他提供一些意见,然后再给他看看自己写的文章,按他的意见进行修改。当然,真正投稿时,推荐他作为评审人是自然的。我同学博士期间发表了6篇 SCI,由于他的导师是学俄语的,不懂英文,所以他想到了这种方法。我去年发表了2篇文章,都是与自己有联系的国外研究者审稿的(他也发邮件告诉过我), 结果编委的意见都是“minor revision”或“good MS”之类的话。
   4. 投稿之前,一定要对拟投的杂志要了解,特别是发表周期。这可从最近发表或ONLINE的文章看出,接收日期、接受日期、ONLINE日期等,如果时间拉得 很长,说明稿件量很大,队伍排得很长,如果急需看出的话不宜投稿(当然文章要是非常有意义例外哦)。我一般有意识的选择的都是月刊,季刊或半月刊很少投 (一般发表周期稍长)。
    5. 拟发表文章类型的选择。各个学校多文章的类型可能要求不一样,我校对文章的字数有一定要求,SCI至少3000字。以前投稿的是那些FULL LENGTHEN PAPER,都在5个版面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万字,写作修改都很费力气。去年我吧实验核心(自己感觉比较有创意的)部分写成SHORT COMMUNICATION类型,尽量做到简洁明了,4~5个版面(约4000字),这样比较容易写,修改也容易。结果两篇都中了。我的导师是洋博士,也 是某个SCI编委,他说他也比较喜欢这类型的文章,重点突出,篇幅太长容易导致重复啰嗦,适得其反。
    6. 一些交叉学科的杂志的选择。有些SCI 的杂志,原本是一个专业杂志,报道领域比较狭窄,但为了扩大影响力,增加了一些相关或交叉的学科,例如PLANT CEE REPORTS原来只报道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内容,现在增加了很多基因发掘、克隆表达、逆境胁迫、基因组学等领域栏目,如果投稿投稿这些新的栏目,效果可 能比投稿那些专业杂志更好。
    以上直接的一点点经验,随意写的,如果到各位虫友有更好的方法或经验,可以在此进行交流。


论文写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5749-314315.html

上一篇:用KooMail的虚拟邮件夹更好地管理邮件
下一篇:ERIK-Panel Data Econometrics
收藏 IP: .*| 热度|

3 孙学军 吕喆 孔晓飞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