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01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r0118

博文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已有 6244 次阅读 2017-1-25 16:3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 行为适宜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2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704年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历任爱丁堡大学讲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英国财政大臣养子伴游导师以及爱丁堡关税局长等职位。其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其享誉学术界,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是一部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根源的伦理学著作。以此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评价,从而最终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向我们解释了关于人类情感与行为的诸多道德原理,其主要围绕七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行为的合宜性问题。斯密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合宜性,更应该看到行为后面的情感以及动机,而不是表面的行为。“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是端正的得体还是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情感以及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是通过同情、彼此同情、他人的情感与我们是否相符合、喜欢可亲可敬的美德等合宜感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合宜性的。(一)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贫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我们会想象受难者的难处,把自己置于对方的情境中,来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产生同情感,但同时斯密也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引起同情,例如一个发怒人的行为,在不了解原因是什么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反感的情绪;(二)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心里的情绪与自己相一致。“最让我们愉快的事,莫过于发现他人的感觉与我们自己心里头全部的情绪相一致”。也就是说,当我们注意到他人的情绪与自己一样时,我们会因为那种共鸣而感到心情愉快;(三)由于我们渴望对方的情感与自己相符合,所以我们更多时候“会通过别人的情感与自己是否一致来评论别人的情感是否合宜“。当我们发现对方和自己感觉一致时,我们会更倾向于评判对方那种行为是正当的,而当我们发现对方感觉与自己不一致时,我们更倾向于评判为不合宜,也就是不会完全附和对方。(四)我们更喜欢一些可亲可敬的美德,对于一些具有这种美德的人,也会表达更多的合宜性判断。当某个人是和蔼可亲的”当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他那些同伴的处境时,我们会油然兴起一种赞同感“。而这些可亲可敬的美德,多是包括坦白仁慈与宽容仁慈,这就需要我们“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多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

其次,斯密还提出,虽然这些合宜感的情绪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合宜感,但是这样的合宜感也还是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下的,即要控制好度。“有一些情感如果表达的过于强烈,那就很不得体,而有些过于微弱,别人也无法附和他”。

最后,除了合宜感以及合宜感的度,一个人所处的顺境逆境也会影响人们对其行为合宜是否的判断。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对已处于顺境中的人的喜悦比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的悲伤,会给予的情感更为强烈,即“顺境中的人比逆境中的人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许”。

二、关于奖惩与惩罚的对象。亚当·斯密分析了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获得奖罚的原因“全在于引发行为的情感所欲产生或倾向产生的后果,性质上是有益的,亦或是有害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人们的某一个行为是应该被表扬还是批判,会考虑的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行为产生的后果。当某一个行为是出于一个“适当的动机并且产生于善果,就会比较会获得认可”,其中会受到正义感,自责感,功劳感的影响,还会受到运气的影响,即“当一个人的意图是怎样的仁慈与适当,或者是怎样的不适合于邪恶,如果他实际并未造成他所意图的幸福或者伤害,那么,会产生一些凑巧的实际’”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

三、关于我们评判自己行为的基础。不同于评判他人,当评判自己时,我们更需要依靠外界。当我们的被人敬爱,并在知道被人敬爱时,我们会觉得幸福,反之,则会感到难过。斯密认为,当我们评判自己,我们需要进入社会,“他观察到人类赞许其中某些情感,厌恶其余的情感“从而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人们都是喜欢被赞美的,也是希望自己是可爱的,这些也都要置于一个场合中才能判断,因此我们”十分渴望知道被人对自己优点的意见“。但社会上的评价不是随便来的,也不是可以扭曲的,因为它遵循的是一套概括性的原则,一些被普遍认为是合宜的规则,如谨慎,可亲等。

四、关于效用对人们赞许感的影响。物品的方便合用,会让人觉得愉快,反之则会让人失望。同样的,一个人所处的境地与其所期待拥有的差距过大时,他就难以产生心灵的平静和安逸,而他对于有钱人的羡慕,也不过是觉得“他们拥有无数造作高雅的精巧物品,可以增做欢乐”。但是这样的一种富贵,却随时可以崩塌粉碎的。而当一个人拥有合用外表所赋予的合宜的性格,其所产生的效用就会让人们对其产生赞许感,例如,仁慈、公正、慷慨以及公德心。

五、关于社会习惯与时尚对于赞许与谴责的影响。斯密认为,社会习惯和时尚会对人们合宜感的评判产生很大影响。“当社会习惯与时尚和是非褒贬原则一致时,它会提高们道德情感的敏锐度,使我们更加厌恶任何接近邪恶的事物”。不同职业身份地位的人,不同民族的人,野蛮与文明不同的文化都会对我们的道德评判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引领某种方向。

六、关于好品格。相对于好行为,一个很好地善意,一个好品格,可以“包含整个无限宇宙”。斯密认为,我们需要拥有一些好品格,这些品格会对我们自己和他人产生一些影响。(一)在影响自己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审慎。审慎的人是“严肃认真地研究学习的”,是“诚实的”,是“能够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它是”最好的头脑加上最好的良心“。(二)在影响他人幸福方面,我们应该是富有同情感的,能够爱自己身边的人,也应该是守份与正直的,还应该是包容的,仁慈善良的,是博爱的,这种爱是没有界限的。(三)拥有了审慎,仁慈等影响他人与社会的良好品格之后,我们还要将其付诸于行动,这就需要完美的自我克制,即克己。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心境,并且不流于过分,克制一些不好的情感,如愤怒,虚荣。

七、关于道德哲学体系。在本书的最后章,斯密向我们介绍了曾经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的道德理论,它们“因为建立在人性之上,全有几分是正确的“。(一)关于美德性质,合宜为本的学说强调符合中庸或者恰当的表达;有以审慎为本的学说,强调冷静、节制、正直与公平;以慈善为本的学说强调人们的同情与博爱还有善恶不分的学说,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而是倾向于一方。(二)关于赞许原理,包括源自自爱、理性、感觉等学说。(三)关于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物的方式。面对浓缩的道德体系,有的作者”彻头彻尾的遵循某种松散的方式,像评论家那样“,而有的则强调”精确度,像文法家那样,两种不同的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判断。

通过《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亚当·斯密让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了解人类的道德情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更需要内心道德理智的引领,告诉人们应该培养合宜的情感,进行合宜的行为方式,以及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影响自己幸福和影响他人幸福的道路上尽力的做好。而,形成这样道德情感认知并且付诸于实践,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蓉,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48401-1029850.html

上一篇:【经典导读】纽曼:《大学之理想》
下一篇:【经典导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收藏 IP: 49.74.232.*| 热度|

3 岳雷 fanteklv fumingx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