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未来学家Ray Kurzweil:五大科技预测

已有 3277 次阅读 2015-1-22 10:34 |个人分类:未来预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未来学家Ray Kurzweil:五大科技预测

包括人类基因重组、太阳能、3D打印技术、搜索引擎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有意思,有道理,我信。

五大预测

  Ray对未来科技做出了五大预测,包括人类基因重组、太阳能、3D打印技术、搜索引擎和虚拟现实等领域。不过有些预测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Ray向新浪科技做了详细的解释。

  1.2020年人体可进行编程重组,届时人类可远离疾病、避免衰老。关于个人重新编码生物信息,是指人类通过医学介入,改变生物基础的信息流程。对该预测,很多人持质疑态度,Ray的解释如下:

  比如,某种疾病的造成原因是某一基因的缺失。虽然大部分疾病并不是由某一基因引起的,但这种例外。对于这种疾病,人类可以通过替代这一基因进行治疗。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在实践进行中。通过从身体中提取细胞,在体外添加基因,在显微镜下监控过程的进行,对数百万个细胞进行基因替代,随后将其注入患者体内,来治愈这一疾病。

  全球有许多人患有心脏疾病,对此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心脏不能自我修复。Ray的父亲于60年代患上了心脏病,于1970年去世。而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提取细胞并重新编码,让心脏自我修复损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改变基因,我们将找到一类全新的治疗方式。

  此外,在癌症的肿瘤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过程。癌症治疗可以依靠干细胞寻找治疗方法,干细胞有着很强的复制能力,可以通过对干细胞进行重新编码,阻止这样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症发展。目前有数千个这样的项目,正试图对基因进行重新编码,以治疗许多与基因有关的疾病。

  2. 到2029年,人工智能将会超越人类智力,而到了2045年将达到技术奇点,科技将导致超级人工智能机器出现,人类和机器将会更进一步的整合。

  对于人工智能,Stephen Hawking和Elon Musk都表达过对其安全性的担忧,认为人功能智能将具有巨大的破坏性。Ray对此回应道:“他似乎是在说,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超级人工智能”。不过,这很不现实。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达到人类的水平还需要15年时间,而这一数字可能也是错的。”

  人工智能专家普遍认为,出现超级人工智能需要花费20到30年时间。不过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很长的时间。而他曾刊文指出,在成熟的时间点到来之前,人们可以通加强人类监督和推进社会机构探讨,来保证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实际上,所有的技术都是双刃剑,有着好坏两面。“火可以用来取暖、烧饭,也可以烧掉你的房子。另一个例子是生物技术,虽然目前它可以用于治疗基因导致的疾病,然而30年前,人们会担心恐怖分子利用生物技术去改造常见病毒,使其成为致命的武器。”他举例说道。

  他指出,在国际上有定期举办的生物科技会议,其目标是制定方针确保技术的安全性,预防有意或无意引发的生物技术事故。“这涉及到复杂的机制,而这种机制目前运转良好,过去30年并未看到什么问题。我认为,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在他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可以与人类文明进行深度整合。人工智能可以获得人类的全部知识,人类也可以与人工智能对话。人工智能可以去做人类能做的事,具有很高的智能水平,同时逐渐发展。

  人工智能将与社会深度整合,而世界将会更加和平。通过更好的通信技术,我们将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这将大量减少世界上的暴力。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人类文明将变得更好。

  3. 近年来火热的3D打印技术到2020年才会进入黄金时代,大规模取代制造业是5年后的事情。他表示,技术周期都会经历逐渐成长、迅速爆发、跌至谷底到趋于正常的过程,而3D打印的真正成熟还需要时间。

  对此,他解释道:关于3D打印,我希望人们从中获得经验,并实现更好的过渡。有人认为,3D打印明年就能给全世界带来革命,不过我认为2020年更有可能。目前3D打印已有一些有趣的应用,例如打印人体器官。不过,我们还需要使其更加完美。

  4.除了3D打印,还有哪些技术正经历类似的曲线?他说,虚拟现实是一个类似的技术,在真正取得突破之前还需要几年时间。到2020年,人类将在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交互,2030年代该环境将引入触觉。

  他指出,虚拟现实在游戏行业非常有趣,3D的虚拟现实能带来沉浸感。不过要到2020年,人们才会经常使用这一技术,例如将其置于隐形眼镜中,可以与在远方的人进行看似面对面的交流,看起来真实感将很强,我们甚至可以触摸到对方。不过从目前来看,这样的场景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

  5.搜索引擎在五年内将可理解自然语言。如上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861759.html

上一篇:最烦恼的事 手机
下一篇:李小文院士的博文终于找到了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