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医学家与医学史 3月9日

已有 3197 次阅读 2013-3-9 09:32 |个人分类:医学史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normal, color, 医学史, 202



生物物理及分子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

1. 1758年3月9日德国解剖学家Franz Joseph Gall(1758.3.9-1828.8.22)出生,他最早提出人的各种思维与能力与大脑的不同部位密切联系,不过他同时认为人的品格如仁爱、尊敬等等也与脑部的定位相关,而且他坚信从脑和头颅的形状可看出一个人的智力和个性的观念,这个理论又称为颅相学(phrenology)。

2. 1862年3月9日,法国医生及细菌学家 Fernand-Isidore Widal(1862.3.9-1929.1.14)出生,他在1896年发明了检验伤寒杆菌凝集素试验,即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1906年,他发现在肾炎和心源性水肿患者中存在水钠潴留,从而提出可以通过促进钠的排除治疗上述疾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Widal研制了一种伤寒疫苗显著降低了伤寒的感染率。

3. 1974年3月9日,美国药物学家及生理学家Earl W. Sutherland, Jr.(1915.11.19-1974.3.9)去世,因分离并发现环磷腺苷(cAMP)在代谢过程中的生理作用获得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 1981年3月9日,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1906.9.4-1981.3.9)去世。德尔布吕克原来在哥廷根大学所研读的科目是天文物理学 ,后来转向理论物理学 。他在1930年获得Ph.D学位之后,遇见了沃尔夫冈·包立与尼尔斯·波耳这两位对生物学感到兴趣的物理学家,使德尔布吕克也开始注意起生物学。

    1937年,德尔布吕克前往美国 ,正式进入了生物学领域,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果蝇的遗传学 ,以及细菌与噬菌体。 1939年,他与埃利斯(EL Ellis)共同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噬菌体的生长》( The Growth of Bacteriophage )的论文,指出这类病毒的与普通单细胞生物不同的增殖方式。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德尔布吕克留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一方面教授物理学,一方面进行遗传学研究。 1942年他与印第安那大学的萨尔瓦多·卢瑞亚 (Salvador Luria)指出细菌对病毒的抵抗力,是来自随机突变 ,而不是适应上的变异。 他们的研究利用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定量的预测,被称作“ 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


    德尔布吕克在1947年回到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生物学教授直到1977年。 1940年代,德尔布吕克在冷泉港实验室发展了噬菌体遗传学课程,他发展了一个被称为噬菌体团队 (Phage group)的科学家团体,其中包括许多早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者。1950年代起,他还在科隆大学建立了分子遗传学研究所。 1969年,德尔布吕克与卢瑞亚两人,以及阿弗雷德·赫希(Alfred Day Hershey)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年,两人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所颁发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 (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


    德尔布吕克是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的著名人物,他以物理学为基础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思想,刺激了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写下了一本影响后世深远的著作《 生命是什么? 》( What is Life? )。 这本书影响了佛朗西斯·克里克 、 詹姆斯·沃森和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人对DNA的研究。

5. 1983年3月9日,瑞典生理学家Ulf von Euler(1905.2.7-1983.3.9)去世。他作为卡罗琳学院生理学教授在1946年发现了去甲肾上腺素作为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作用,并因此与德国的 Bernard Katz和美国的Julius Axelrod分享了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Euler家学渊源,他的父亲 Hans von Euler-Chelpin 是 192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的外祖父 Per Teodor Cleve 是元素铥和钬的发现者,乌普萨拉大学的化学教授。他的母亲 Astrid Cleve 是植物学教授。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Svante Arrhenius 是他的教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668589.html

上一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信息专家来访
下一篇:怕累,不懂休息
收藏 IP: 222.35.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