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中医是文化也是科学

已有 2739 次阅读 2016-12-17 10:45 |个人分类:中医药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究竟科学不科学?这是近百年学术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此争论?主要与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持不同的观点有关。

中医理论,不应该是教条和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发展中的理论,在原学说创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变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学的科学性首先要明白指导中医学理论的阴阳五行、干支运气理论的科学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就属于中医学科学性的代表作。

http://baike.so.com/doc/3309039-3485341.html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中医专业课在讲到“五行”时说“中医学领域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而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际意义。”

但是,从来都没有讲清楚为什么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要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五脏五腑)、十二支(十二正经)直接对应?

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天道·地道·人道----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运用“彝族十月历”所承传的阴阳五行准确含义,与<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知识会把阴阳五行究竟是指什么以及“直接对应”客观依据说得一清二楚。[4]



《中医学文化基础》

作 者:吉文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24日

ISBN:

开本:

定价: 25.00元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学习现代医学必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同样,学习中医药则必须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本教材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文字学、道德、政治、教育、宗教、兵法、史学、科技等知识,并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程与特色。目的在于促进中医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具有导读性质。

《中医学文化基础》可供全国中医药院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亦可供广大中医专业人员自学使用。[1]

折叠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前言

绪论

总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封闭型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农业型的经济模式

第三节 宗法型的伦理社会

第四节 持续型的历史积淀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孕育时期(史前至西周)

第二节 形成时期(春秋、战国)

第三节 定型时期(秦、汉)

第四节 交融时期(魏、晋、南北朝)

第五节 繁荣时期(隋、唐)

第六节 强化时期(宋、明)

第七节 汇总时期(清)

第八节 低迷时期(晚清、民国)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一节 人文性

第二节 整体性

第三节 中和性

第四节 兼容性

各论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天人之道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与《易》学

第三节 各家理论思维特色

第五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字的创制与特色

第二节 汉字与传统文化

第六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 传统道德理论要点

第二节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第三节 传统医德

第七章 中国古代政治

第一节 理想的政治目标

第二节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第三节 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

第四节 为政之道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古代教育思想

第二节 古代教育体制和内容

第三节 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九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一节 道教

第二节 佛教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特点

第十章 中国古代兵法

第一节 兵制概述

第二节 兵法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史官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史籍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价值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第二节 中医药学

第三节 古代养生之道

参考引用今人著作目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021283.html

上一篇:北京大雾霾预报 没有一次蒙对的
下一篇:科学网的文章可以分享了
收藏 IP: 1.180.212.*| 热度|

4 林建荣 王号 nuobeier1997 dialectic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