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中国书法的“分形”

已有 7654 次阅读 2009-12-2 09:04 |个人分类:艺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八分”是东汉中期出现的一种书体,是汉字从篆书的长形和早期隶书的扁形走向楷书的方形的一个转折。它的特点就在所谓的“蚕头”和“燕尾”。可以想象,如果不能纵向生长,也不能横向生长,那么为了表现线条的舒展,就只好在线条的末端生一点儿装饰性的东西,这大概跟屋顶的飞檐是一样的意思。
 
“八分”之名怪怪的,初现于魏,但历来就没说清。蔡邕《劝学篇》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所谓“隶草”,与“匆匆不暇草书”一样,不知到底说什么。那时的“楷法”当然也不等于颜真卿的那种“楷”。有趣的是,蔡小姐文姬就说“臣父造八分,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 见宋代周越《古今法书苑》)这个说法来历不明,大概意思是八分书应该是八分像小篆而二分像隶书——那就该是比隶书更接近篆书的书体。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说“大小二篆生八分”,大概接受了这种说法。据说是蔡邕(沙孟海先生认为不可靠)留下的《夏承碑》(170年)倒是真的八分像小篆,后来的《天发神谶碑》(276年)以楷书笔法写篆书,也该算八分小篆吧。不过,更多的人干脆认为“八分”就是隶书,如欧阳修先生。所以隶书也叫“分书”,将数字取消,更模糊也更正确了——正如杜老师所说“字体变化如浮云”也。
 
古人说到数字和比例,往往令人疑惑,连推崇数学的柏拉图老夫子都难免留下莫名其妙的文字:  
神圣的产生物有一个完善的数的周期;而有灭亡的产生物周期只是一个最小的数——一定的乘法(控制的和被控制的,包括三级四项的,)用它通过使有相同单位的有理数相似或不相似,或通过加法或减法,得出一个最后的得数。
 
其4对3的基本比例,和5结合,再乘3次,产生两个和谐;其中之一是等因子相乘和100乘同次方结合的产物,另一个是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的因子相乘的产物,即,其一或为有理数(各减1)的对角线平方乘100,或为无理数(各减2)平方乘100,另一为3的立方乘100。这全部的几何数乃是优生或劣生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你们的护卫者弄错了,再不是生育的好时节里让新郎新娘结了婚,生育的孩子就不会是优秀的或幸运的。  
这是《理想国》第八卷里的一段文字,有不同的版本和译法,如牛津大学Jowett的英译本更“浅显”,没有那么多奇怪的数字。而有的版本干脆“不译”,如John L. Davies 和David J. Vaughan的英译本——他们的理由是,“我们发现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像上面那样译出来,我们也看不明白。(这里借用了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理想国》的文本。)
 
有人认为“字方八分”指字的高度是小篆的“八分”。以字的比例来定义字体,简直没道理,也没有哪个书体是如此定义的。
 
我以为,从几何尺寸说“八分”,还不如从笔法说。多年前读吾丘衍《学古编》,里面有句话,“篆书一也”——由此引出我的一点儿想法。《书谱》也说篆书“尚婉而通”,婉说的是篆书的形态,通则是其笔画的精神。通是从“一”来的,“一以贯之”才“通”。这样说来,八分就不够“通”。像隶书那样的八分(这样模糊归类大概可以)将篆书的圆滑变为方折,将一笔分解成多笔,自然不能再说“一”了。换句话说,如果令篆书是1维,那么隶书就是0.8维——哈哈,这又是一个分形的例子!(刚才读老杜“小篆歌”,才发现《学古编》早就有了与我有类似的看法:“八分,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用隶笔作汉隶即得之。”)
 
郑板桥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是在隶书中添加了几分楷书和行书,将原来的“八分”冲淡了。照这个逻辑来看,八分是另一种残缺的书体,还是可以称为“分形”啊。
 

传说是蔡邕写的《夏承碑》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275488.html

上一篇:科学家的空虚
下一篇:数学的实在与统一
收藏 IP: .*| 热度|

21 武夷山 刘玉平 郑融 陈绥阳 罗帆 冯新港 陈国文 吉宗祥 任国鹏 吕乃基 赵宇 柳东阳 陈湘明 苏鹏程 柏舟 钟卫 queen chouchoujj rain1971 lf zhuchi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