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另一只马蜂

已有 3918 次阅读 2016-7-4 12:0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另一只马蜂


---蓝莲花瓣---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炎热的夏季的开始其实并不炎热。那时候学生们毕业离校,各种离愁别绪,离愁别绪中还有一些无所适从的担忧,为即将的职业和目前还在不停找寻中的职业。仿佛生活本来就是一种不确定。或者生活的本质就是一种不确定?毕竟不到最后的结局,谁也没有能力给出确定的答案。对于我,那只马蜂的出现也是非常地没有预期的。它们的数量是三,可是每次都是单独和我相遇。

       许久之前,应该是1992年,我在读大三的夏天,班集体组织我们去靖远农场参加劳动。我们两个班约80人,在黄河边上那个农场生活了似乎很长的一段时间。农场周围有高高的挺拔的白杨树,我那时候没有看出它的枝叶在风中摇曳的技巧,只是觉得它宁折不弯很是傲气。每当夕阳西下时,碧绿的农场的门口也是碧绿的树和菜畦,天空碧蓝,光影掩映,很是静美。最最最有趣的是我们搞了一次绝食罢灶------认为给我们的伙食简直不是人类的食品。记得一帮子人们聚集在院子里,大家都冷着脸。我看到一个女同学,瘦高而单薄,面色蜡黄,还有些苍白的样子,嘴唇上薄薄地起了一层皮,她默默地把眼睛抬起来望向“对方”,眼神里满满地都是无助和委屈。我在心里想起了一个词:于无声处。结果,非常轻易地,那天下午我们吃到了红烧茄子,美味而且给的挺多。其实,我们每天的劳动任务也不是很大,身体于是比较不错。有一天劳动完了往回走,被一颗结了果的树勾起了馋欲,就用手里的铁锹敲打树枝,妄图打下一个果子,果子没有下来,我的右手小拇指刺痛无比。等我腾出手来查看,这一只马蜂,它已经不见了踪影,于无“”处!因为担心我的恶行会引来蜂群,我带着恐惧一路狂奔回宿舍。那只肿胀而刺痛的手指,只用生蒜涂抹了几次,很快完好无损。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对蜜蜂是保有完全的好感的,它是那样地勤劳勇敢。可是,马蜂我总是把它的品行与凶恶相连。看见人家绝对退避三舍。但是,避无可避。2013年秋天,张掖的天气好到让人幸福。如果晚上洗了衣服挂在阳台上,第二天清晨就干透了,穿在身上不但舒爽,似乎还带着夜的熨帖。就这样,在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清晨,迷离中我从卧室到阳台拿回一条绒线裙子,嗅着上面淡淡的衣香,一边心满意足,一边好整以暇地将它往身上套。当我的左手刚伸进袖子就触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我吓得大叫了一声,接着胳膊上传来了火烧火燎地疼感,我于是用极高分贝的声音怪叫数声,手脚麻利地把裙子整个扔到床上。还在床的另一边睡觉的老公也被惊到了,翻起身来连声问:“怎么了?怎么了?” 我也不知道啊,低下头查看,发现胳膊上被咬了三个血点。老公翻开裙子,袖子里有一只马蜂,似乎还在相当激动地保持战斗姿势呢。但是,不一会它看上去就有些蔫了。老公把它整出来,然后检查了裙子,再然后很狗腿地说:“我把它打死了”。当然,作为一只凶恶的马蜂,蜂刺伤人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只可惜这不过是一场天大的误会。而我胳膊上的那三个血点,现在变成了小小的色斑。

       2016年的春夏之交,一个美好的长假开始了。上午十一点半,我刚刚送走老公回到家里,赫然发现一只马蜂正在我的阳台上寻找出口。我有心替它打开阳台的窗子,担心它的“误会”会伤到我,不敢到它的“地盘”活动。我就把卧室、书房、卫生间,所有的门都关好,我自己呆在卧室里让它自己寻找出口。等我睡了一觉出来,它居然像一只直升飞机一样还在我的客厅盘旋环绕,这可不是个好现象。我突然想起“侏罗纪公园”上的一句台词:生命总有出口。对啊,我得给他一个出口。于是我跑到阴台,把窗子打开,然后把客厅通往阴台的门打开,把其它的通道都关闭,然后回到卧室。过了十分钟不到,等我再次出来查看,它已经飞到阴台上去了。我如释重负的关上了阴台的门,保证它只能呆在阴台,我想它自己会从我给他开的窗子出去。

       在其后的三天里,我再也没有见过它,我以为它早已经飞出去了。第四天中午我在阴台上忙活着做饭,在窗边的挂篮里拿毛巾,顺着毛巾掉下来了一具古怪的“尸体”,正好掉在一个小瓶子上,定睛一看,居然是那一只马蜂。原来窗纱下面的空洞都让我堵死,它没有出路。我把那个小瓶子连同它一起放置出去了,放置在外窗台上,然后关了窗子。它似乎是死了,一动不动。不一会又有一些活动,然后沿着小瓶子爬行,两个触角伸展开来,最后,随着张开的触角,它再瓶口摆正了身体,那样子好像有一种凯旋的喜悦似得,非常平稳地飞走了。

       我在窗子后面看见他得胜似得新生,觉得侏罗纪公园里的那句台词被真真实实地证实了。生命即使奄奄一息,也会有新的惊喜和希望在未来的时光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594-988580.html

上一篇:德令哈: 永远的不可逆过程
下一篇:手机是一种低智的罪
收藏 IP: 60.165.143.*| 热度|

7 李颖业 刘艳红 朱晓刚 武夷山 孟津 杨正瓴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