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爱的首要是接纳

已有 4992 次阅读 2010-1-30 14:05 |个人分类:科研教学絮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科, 合格, 学院, 专科, 师专

    这两年有机会参加了学校的一些会议。有一次“我们该怎么办”的会议议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学校有关人员在社会调研中得知,社会上对于我校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是“‘学院的’学生不如‘师专的’学生!”这导致了我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我们学校是从师专升本的,这样的学校,在全国有无数。更高一层的学校,是N校联合,强强牵手,成为牛校,这样的学校在全国也有无数。但是,我们学校遇到的问题可能大部分学校都遇到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可能我说出来的语言是会招来板砖的,但是我的确是本着基本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说的。当然不排除眼界有限,但基本思路应该没有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的原因是“扩招”。这是的确,扩招导致了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但这不是“罪”。从这些年课时的变化上大家能看出来,各个专业课的课时逐渐减少,这个减少对应着一些新课的开设和选修课的增加。那就是说,这样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相应的削弱了专业课程深度学习和钻研。所以,也就得到了教育的效果:学生们“知道”的多,“懂得”的少。大众教育的另一个效果也很明显,那就是“水涨船高”,社会人士的各方面素质也提高了,他们看不上“学院的”学生了。更为严重的原因是,社会就业率的相对降低,以及教育界或多或少的被人们当成批驳教育产业化的替罪羊。

   但是,客观来看,这场教改的初衷是“素质”化,从课程设置到教材改写都是围绕这样的思路来做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的确是眼宽手高一些。如此导致的另一个必然道路就是硕士和博士的扩招。这么走下来没有什么问题,本来这样设置的,所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大学生到处都是,硕士生到处都是,博士生也很多。

   那么,谁谁谁合格不合格又该怎么判定呢?这首先要考虑“合格”这个词的含义。合格的释义是:符合标准。所以,说合格还是不合格,重点还在标准。而标准哪里得来?标准就应该是设立这个教改的初衷。按照设计好的流水线在不出意外差错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物件,它们都应该是合格产品。

   是的,爱之深,则责之切,甚至狠。教育是未来,是孩子,是希望。所以全社会的人,所有的人都要它是美好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们对教育的高希望下得到的现状似乎几近失望了,结果就是骂声不断,对教育界的痛恨声声。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面对-------那就是在这个物质本源事物多样的世界上,矛盾具有普遍性,因而没有一个制度具有完美性,当然,也从来不存在完美的符合良好愿望的教育方法。反回来说,任何教育方法都有其美好优良的一面,也会有他缺陷的一面。

   更为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要面对的无数的年轻,无数的前景。这个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了。正如父母孕育孩子,而且已经生下来了,结果人们从自己的观念出发发现他是个瘸子。怎么办呢?抛弃他,告诉他他是瘸子?!唾骂、指责、说他不合格?!

   中国人的一般做法不是这样的。他的父母绝不会因为他是瘸子而抛弃他,更不会因为他的那条瘸腿而否定这个孩子。他还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孩子,父母会给他一如既往的爱,周围的人们和小朋友们也会接纳、鼓励和帮助他,让他拥有自信和坚强,即使是一条腿,仍然可以走出精彩人生。

    教育如果是一个瘸腿的孩子,父母是不是也要爱护他,接纳他,帮助他?社会环境是不是要帮助他?而不是对着它的毕业生说---你不合格,甚而至于声讨道,连你父母也不合格!因为这种否定不是指出成长的缺点,干脆就是否定孩子本身,否定孩子本身是不是有助成长?好像大部分时间造成的是自卑。再说,说合不合格的标准不一样,中国的“孩子”是出生在中国国情下的,拿美国国情的标准来比本身就是苛责,“孩子”没法达到这个标准不说,批判者本身就用错了地方。

    既然大家的初衷都是热爱,必须要以爱的方法。接纳现存的教育现状,接纳我们的教育结果。这才是教育进步的第一步,那些年轻的毕业生不需要也许害怕那种全盘否定的“不合格”,工作在任何战线的教育工作者也不需要或者担心那种全盘否定的“不合格”。我们接纳的目的是面对,只有接纳之后的面对才是真正前行的可能。历史不能够一笔购销,全盘否定不能够给予他前行的力量。只有存在才能够迈步前进,并且,现在正在工作和学习着的就是被评判的那些教师和学生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594-291384.html

上一篇:爱与会爱
下一篇:那点乏味的多余
收藏 IP: .*| 热度|

7 艾云灿 关燕清 阎建民 罗帆 刘立 陈湘明 李学宽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