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澳洲纪行(十九):毛利文化村

已有 3236 次阅读 2010-3-5 08:05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旅游, 新西兰, 毛利文化村

    昨天住罗托鲁瓦市,今天上午我们参观名叫奥希内穆图的毛利文化村。

    毛利文化村于1963年辟为公园,将毛利人的古老房屋,经过修缮后集中在这里,村的中央有一处展览所,内部陈列了毛利人独特的雕刻品。村里有毛利人的会议厅,柱子上雕有记述阿拉瓦部族历史的精美图案,还有住房和贮藏室等早期建筑。早期毛利人的住房,用蒲草和棕榈树枝搭成,简陋低矮,不能直腰。各种贮藏室均有高脚支撑,工具室则类似我国云南傣族的竹楼,但较矮小。族长的食品室,则离地很高,外形似杂技演员用竹子顶着的椅子。园中心的间歇泉,水柱笔直喷射,高30余米,似银链闪耀,白莲盛开。毛利人的村落包括居住区、工具制造区、食物贮藏区及墓地四部分。

    随后,我们欣赏了独特的且震撼人心的毛利歌舞表演,尤其是“战舞”非常著名,那些双颊画满脸谱嘶吼着的舞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着毛利人的坚强与勇敢,以及对昔日辉煌的深挚追怀。

    这个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仅为7万的小市,地处南半球最著名的活火山和温泉区,境内大小湖泊遍布,地热活动频繁,而“罗托鲁瓦”名字的本身,在毛利人的语言里,也正是火山口湖的意思。蒂基特里高地上那些因为富含矿物质而间或呈现黄绿色的地貌,奥拉凯-科拉拉高地上那些美得叫人眩目的五彩斑斓的山岩,再加上地热温泉所营造的仙雾缭绕,以及间歇泉所带来的新鲜妙趣,让人流连忘返。
    置身于地热区内,热泉及泥浆多不胜数,到处蒸气弥漫,传出阵阵浓郁的硫璜气味,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我想,从地心深处穿越而来的巨大力量,要积蓄多少年、耐过多少寂寞才足以成就一次酣畅的宣泄,并最终以歇斯底里的方式给地表带来不可抗拒的改变,留下最随意最任性、却也是最壮丽最隽永的迹痕。 

    这里居住的毛利人口,约占到新西兰毛利人总数的三分之一,毋庸置疑,罗托鲁瓦是新西兰移民与土著毛利人和平共处的典范城市。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土著人,是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据史料记载,1350年,毛利人的祖先从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哈瓦基出发,横渡广阔的海洋,踏上这片植物茂密的土地,成为新西兰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按这种说法,毛利人属于波利尼西亚人,传说其祖先来自亚洲大陆,原居住在西太平洋的巴布亚、斐济、萨摩亚和汤加等岛屿上,以捕鱼、耕种、饲养家畜为主,也善于造船。漫长的岁月更迭,令毛利人逐渐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不断发展着锄耕农业,种植芋头、甜薯,兼事采集、渔猎,并学会使用石制工具。

    不仅如此,毛利人还精于手工艺术,从那些精工细刻的木雕、富丽堂皇的壁画便可窥一斑。虽然我并不确定,他们那些用图案花纹布满画面的做法,以及至今仍有保留甚至流行的纹身习俗,是不是和所谓原生态的“图腾崇拜”有着某种必然或偶然的关联,但至少可以断定的是:毛利人很早以前在艺术领域所达到的这个高度,足以让今天的人们赞叹不已。

    1642年,荷兰航海者塔斯曼率领第一批欧洲人来到新西兰。1769至1777年,英国海军上校詹姆斯库克船长也先后5次来到这里,他以英国名义正式宣布新西兰属英国所有。捕捞海豹、鲸鱼的人们随后而到。1814年,基督教传教士也跟随而至。到1840年,已有2000多名欧洲定居者与10万毛利人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此后100多年,原生态的毛利文化日益面临强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并逐渐让位于欧洲的主流文化。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毛利人几乎是从原始社会一跃进入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
    从表面看起来,现如今居住在罗托鲁瓦的毛利人,除了肤色略呈棕色以及身材略微粗壮之外,其它如住房、衣着、日常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都几乎完全看不出与白人移民有任何的不同来。但只要稍稍深入一了解,便能感觉出毛利人继承古老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新西兰政府为现代与传统的协调发展所倾注的心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299815.html

上一篇:澳洲纪行(十八):疯狂购物者
下一篇:澳洲纪行(二十):徐导说中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