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传统中医带给未来医学的启示

已有 4284 次阅读 2010-2-25 19:45 |个人分类:比较医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杂谈, 启示, 未来医学

    毫无疑问,未来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延伸,但明智的传统中医研究者也会以前瞻的姿态尽到自己的责任。

    1. 认识疾病的独特视角

    首先,中医历来重视舌象的变化,未来医学应该阐明,一些舌质、舌苔与某些疾病、某些生理状态的相互关系,因为传统中医已经提供了大量的临床事实及其与疾病的关联性见解。再者,中医对表证、寒热虚实、瘀血的认识,一定能够丰富未来医学的视野。例如流行性感冒,绝大多数会能够由表证而解,少数患者由于多种因素会顺传于里,个别情况还会逆传。那么,表证的实质是什么?诊断依据和时限如何?它能够成为某些疾病的一个分期吗?那些因素会导致顺传和逆传?未来医学应该进一步探讨。

    2. 理论建构的共性思维

    当代医学门类越分越细的一个缺陷是,众多专家们在某一病种辛勤耕耘而缺乏整体观念。例如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目前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5类,急性肝炎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又分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重型肝炎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又分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又根据炎症情况分活动期和静止期,根据机体状态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肝脏储备功能分Child-Pugh A、B、C级。显而易见,这种分类杂乱无章,缺乏规律性可循。

    如果我们借鉴一下中医的共性思维(根据各种外感病的传变规律,寻找某种一致的辨证方法,如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上升到传染病的总体框架进行整体梳理、逻辑分析,将其临床诊断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发病类型(分型)、病理过程(分期)和病情轻重(分级)。那么,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5种类型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一般有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但是疾病的不同发病类型有不同的区分,如急性肝炎有前驱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慢性肝炎有静止期(无论是药物控制还是自然病程)和活动期;重型肝炎有急性坏死期、平台期和恢复期/终末期(我们不同意传统的早、中、晚分期,因为“晚期”的规定里面不包括存活的患者,而不少康复患者还有一个恢复期的过程)。第三层次即轻、中、重的分级,它只存在于疾病活动期或症状明显期,如急性肝炎的症状明显期,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活动期(Child-Pugh A、B、C分级也可考虑改为轻、中、重的分级以便统一),以及重型肝炎。以上考量如果推广每一种传染病,则可以执简驭繁,脉络清晰,具备科学美的特质。

    3. 临床诊疗的个体化博弈

    在从事中西医传染病学比较研究中,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整体模糊的传统医学却有个体化的诊疗风格,而深入细节了解的现代传染病诊疗却有模式化的思维惯性?难道整体思维与个体化诊疗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事实正是如此。中医诊疗流行性感冒可以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可以根据患者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辨证论治等等,而不象西医除了抗病毒、对症处理外,就是喝口水、休息。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把感冒区分为很多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其实,通过以上共性思考,未来医学同样可以将流行性感冒进行分型、分期和分级,而不仅仅划为轻、重两型或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我们设想,第一层次包括上呼吸道型、肺型和肺外型(实际上有我们卫生部专家组对于甲型H1N1流感轻型、重型和危重型的意味),第二层次上呼吸道型分为发病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和恢复期;肺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肺外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终末期,不同时期还有轻、中、重的分级(当然,以上纯属于个人想法,仅为举例,有没有可操作性还得广泛征求意见)。试想,如果我们将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诊断丰富一下,其进一步的个体化诊疗岂不是呼之欲出了?!

    其实,中医一直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个体化诊疗的博弈技巧,例如“舍脉求症”、“舍症求脉”、“但见一症便是”,“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等,主张“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追求病理状态下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以及“治未病”的理念,都属于个体化的博弈技巧。

    我过去探讨过“中医理论的科学美”,也比较过“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传统医学虽然诞生于自然科学不成熟的年代,留下了原始思维不可避免的缺憾,但也必然留给未来医学某些天才的发现和启迪。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297615.html

上一篇:澳洲纪行(九):幸会警察
下一篇:澳洲纪行(十一):冷清的奥克兰大街
收藏 IP: 183.38.68.*| 热度|

4 迟菲 蔣勁松 湛韬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