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张仲景对中国医学的贡献

已有 26683 次阅读 2021-4-6 18:1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q_70,c_zoom,w_640_images_20180813_d5aeff.jpg

图1-17  中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开拓者张仲景(约150-219)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古代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成书以来的一千八百年间,倍受历代医家推崇,成就远在后世诸书之上,因而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成为中华医学的神圣象征。张仲景被后世誉为“万世医宗”、“方书鼻祖”、“医中之圣”。

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在于创立了中医学临床诊疗辨证论治体系,他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三因类病因、辨证寓八纲、治则述八法,证因脉治,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垂法后世。

仲景之所以在医学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贡献,与他所处时代的医药情况和社会背景条件有关。东汉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人们已广泛使用草木药物治病;而在医学基本理论方面,也开始由封建迷信的神学巫医走向以先进的科学哲学概念阐析医理阶段;炼丹服食的仙家道士对化学生物的研究给医药学发展运用提供了若干帮助。除此时代背景外,仲景本人勤学不倦、勇于进取、反对迷信、博爱仁慈之心也是其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1、张仲景对辨证论治的贡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为内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外感伤寒病,张仲景在《素问 热论》基础上,从整个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入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的正气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出伤寒发病的规律,提出了以六经论伤寒的辨证方法,阐述了各种病理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以六经论治为纲领,载方113首,著论22篇,合计397法,条文简约,字字珠玑。伤寒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多实热证,三阴病多虚寒证。由于手足经络同名,又分别络属整个脏腑,因此脏腑、经络、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张仲景将经络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伤寒传经途径。在症候的变化方面,指出了八纲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分析和检查疾病部位性质而归纳出来。虽然论中未明确提及八法二字,但将临床基本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融会于诸篇经文及附方之中,更执简驭繁地确立了中医学治疗体系。千百年来,外感内伤杂病,证情万变,治则概莫能外之者。

对于杂病,张仲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并阐述了不同病因与杂病发病的关系。《金匮要略》是治杂病之经典,共25篇,载方262首,以内科杂病为主,涉及40余种病证的辨证治疗,同时论及妇科、外科等。在妇科方面,主要论述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系统的妇产科文献。在疾病防治方面,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原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提出疾病病因三因学说,一是经络受邪,传入脏腑,为内因;二是感受外邪,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因;三是房室所伤、金刃伤、虫兽伤,为不内外因,即意外伤害病因。近两千年前如此有条不紊地详述疾病发生原因,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仲景在危重证的治疗上也很有成就,除伤寒六经病中亡阴、亡阳证候及各种严重逆证、坏证外,《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多种抢救卒死的方法,如吹鼻取嚏法、舌下含药法等,还首创了灌肠法。特别是仲景提出用人工呼吸法抢救缢死、溺死病人,其操作与注意事项的合理,与现代的人工呼吸及心脏胸外按摩术非常相似。公元三世纪即发明应用此项技术,令人惊叹不已。对诊疗实践的精练总结,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共载方360余首,许多名方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仲景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运用和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遣方用药,各具特点。不仅如此,仲景遵循建立的辨证求因、审因立法、依法定方的原则为后世医家组方用药所效法。如伤寒六经各有主证,主证有其主方,主方有其主药,根据病证变化,加减化裁,极其灵活。方药剂量也颇有讲究,方中某一药物剂量的增损,即左右整个方剂性能,时至今日仍屡屡见诸于临床,难怪后人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在药剂制备方面,仲景也有着很广泛的运用,从《伤寒杂病论》所载诸方中,采用剂型种类甚为完备,除以汤剂为主要剂型外,还有丸剂、散剂、栓剂、灌肠剂、酒剂、醋剂、饮剂、煎膏剂、洗剂、浴剂、熏剂、滴剂、软膏剂等,这些剂型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和施用方法。

而方剂的现代应用更是极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各类疾病之中,可谓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3、张仲景对药物学的贡献

张仲景对药物学的认识和运用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生药的选择洗剔。生药加工是中药制药不可分割的重要操作过程,根据药物的种类、功用不同,其加工方法有切、劈、破、咬咀、碎、研、捣、洗、浸等。

二是重视药物炮制,先把药物粉碎,以便于煎煮和有效成分提取。

三是炮制方法有炮、炙、烧、炼、熬、熏、煮等多种方法,炮制加工处理更为后世炮制学以立法和启迪。

四是药物煎煮不是千篇一律,有的主药先煮以使主药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或去掉其副作用;采用去渣重煎的方法,可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浓度。

五是用酒和醋煎药说明汉代已经了解到用特殊溶剂来提取不溶于水的一类药物的有效成分。

当然张仲景对药物学的认识和贡献远不至于此,其方药效验历千年而不衰,其中蕴涵着更多的科学机理有待我们去认识、挖掘、发扬、光大。

4、张仲景对温病学的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发展有着直接启迪和影响。首先,《伤寒论》提出了温病病因有新感和伏气之分;《伤寒序例》中把温病成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后世所论的伏气温病,另一种则属于后世所谓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温病的“新感”和“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伤寒论》最早提出温病症状和忌用辛温法治疗。《伤寒论》第六条指出了发热不恶寒而渴的温病症状,治疗虽未提出辛凉解表法,却明确指出不能用辛温发汗来解表,为后世温病学首用辛凉、忌用温热治疗大法提供了重大启示。

第三,伤寒六经辨证为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将外感热病分作六经进行辨证论治,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诊疗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世医家在运用六经辨证纲领分析、观察外感疾病的同时,进一步总结、补充了一套新的外感热病辨治方法即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伤寒六经辨证为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探索做出了贡献。

第四《伤寒论》对温病治疗的贡献。《伤寒论》中一些证候、方药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启迪颇大,他们在经方基础上,依据温病特点,对方药进行加减化裁,创造出众多温病治疗效方,并根据温病重在阴津不足、伤寒重在阳气损伤的特点,创立了救津除热的治疗大法。

5、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除以药物治疗为主外,尚记载有许多针灸治疗内容,它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是仲景对中医学的又一贡献。

张仲景针灸治疗内容包括针刺和灸刺两大方面,归纳起来有:三阳宜针、三阴宜灸;阳实热证用针,在于散邪泄热,阴虚寒证用灸,在于温阳救逆;针药并行,随证灵活施用;烧针艾灸,注意流弊变证。

运用针灸辨证论治规律包括:依据标本缓急进行辨证论治;以针刺预防疾病传变,以灸刺诊断辨别预后;针灸治疗重点在扶正祛邪,贵在因势利导;针法灸刺明确禁忌,防止误治,并指出了误用烧针灸熨、易致伤阴亡阳的变证。其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治疗原则给后世针灸治疗垂立了大法津梁。

6、张仲景对护理、养生、时间医学的贡献

从《伤寒杂病论》中大量原文可以看出,仲景通过亲自观察病情和护理病人,在实践经验积累中总结出一套“医护合一”的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护理学之先河。仲景对护理工作的观察掌握,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上的,每一个证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护理方法。护理的重点,在于全面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势转变以及指导病人用药、饮食、摄生等。从医学史角度来看,“医护合一”曾是一个先进的医护方法,仲景为现代中医护理学做出了启蒙贡献。

张仲景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于《金匮要略》中,其理论源自《内经》,内容以内养正气、外慎风寒的疾病防治、养生理念贯穿始终。养生方法强调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注意饮食果菜禁忌,施用导引吐纳,房室勿令竭乏,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方可享百年之寿。仲景养生思想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别具一格,是为仲景学术思想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时间医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医学分支,它包括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时间诊断学、时间药理学和时间治疗学。实际上中医学从萌芽时期开始,就具有时间医学的内容。在仲景著作中有关时间医学的内容更涉及发病、诊断、治疗、预后、调养等多个方面。在《伤寒论》中,时间医学体现最为具体的是六经病欲解时和其他病证的愈期推断。在《金匮要略》中,仲景认为病情向愈有周期变化,通过病人不同时间的证情变化,有助于鉴别诊断,如疟疾往来寒热,当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黄疸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差,反剧为难治。另外,对于人体的生理节律、发病的时间特性、辨证的季节影响、治疗的时间法度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是仲景临床经验智性思维的总结。

7、张仲景对传统医学哲学文化的贡献

张仲景最伟大的医学贡献在于创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其理论构筑基础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六经辨证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吸收了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结合医疗实践的具体体现,完成了自身理论框架的构筑和辨证内容的充实。其结构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和超前性,千百年来中医各家学说层起叠涌,学术派系莫能之外、未出其右者。

六经辨证理论是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上的体现,一方面以《易经》《老》《庄》等传统文化哲学为指导,一方面以《内经》《难经》医学思想为基础,运用唯物的、朴素的思辨逻辑原理去认识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张仲景沿用《素问·热论》三阴三阳概念为骨架,从辨证立论,根据人体层次深浅的有序排列,梳理归纳不同证候,寻找疾病的传变、转归联系,从而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经辨证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运动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等。更有学者提出以常变观研究六经辨证,以历史观看待六经辨证,以矛盾观分析六经辨证,以系统观认识六经辨证,以源流观探研六经辨证。所有这些,由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仲景大量实践的综合归纳,因而也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意义。

正因为张仲景对中国医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历代医家无不尊崇敬奉仲景为医中之圣。“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0611.html

上一篇:[转载]刘英锋:读姚荷生《中医自我检讨与自身改进》一文有感
下一篇:[转载]麦笛:三星堆文化究竟来自何方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