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陈志强:关于拜占庭帝国的一些基本概念

已有 4162 次阅读 2020-11-15 09:1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拜占庭帝国是中古欧洲历史最长久的专制君主制国家,在其绵延千余年的历史中,对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都城君士坦丁堡曾是中古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学术文化中心。拜占庭帝国对当时周边各民族产生的强大影响至今犹存。

拜占庭”名称的来源

拜占庭”(Byzantium)这一名称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古城拜占庭。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希腊人广泛开拓海外殖民城邦,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建立了察尔西顿城,后来又在该城对面的欧洲一侧建立起新的据点,并使用其首领柏扎思的名字为新城命名,称拜占庭城。欧洲“历史之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和古罗马史家塔西佗等古典作家都在其作品中提到拜占庭城。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数百年的历史中,拜占庭城几经沉浮,直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在古城旧址上扩建罗马帝国的东都,才使拜占庭城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第一大都市,而拜占庭这个名字也因此闻名于世。

然而,在中古欧洲并不存在所谓“拜占庭帝国”,也没有任何民族自称为“拜占庭人”。当时,原罗马帝国东部被称为“东罗马帝国"(the Eastern Roman Empire),其君主自称为“罗马皇帝",当地的居民则自称“罗马人”,连他们的首都也冠以“新罗马”或君士坦丁堡。那么,我们使用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国家”和“拜占庭人”等名称究竟从何而来?这些称谓实际上是近代学者在其研究工作中开始采用的。德国奥格斯堡富格尔家族的秘书,著名学者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整理、注释拜占庭历史家的手稿时,发现中世纪的希腊文献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献有重要区别,他认为从中世纪希腊文献中可以得出许多有关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知识,呼吁学术界给以足够的注意,并应充分认识拜占庭历史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为了区别拜占庭作家和古希腊作家,他以德国人特有的严谨态度在1526年开始给前者的作品冠以“拜占庭的”(the Byzantine)字样。这样,他就成为开创拜占庭研究工作的第一位学者,而拜占庭研究工作也从此开始迅速发展,获得显著成就。

沃尔夫的首创在当时拜占庭研究的重要阵地法国得到承认。1680 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币学家和考古学家西维奥尔·杜康也使用这一名称作为其《拜占庭史》一书的题目,用来说明这个以古城拜占庭为首都的东地中海国家的历史。杜康涉猎广泛,文学和艺术兼通,大器晚成,45岁以后才开始发表作品,并积极参与领导拜占庭历史资料全集编辑工作。他对拜占庭语言学、系谱学、地形学和古币学的研究卓有成效,对拜占庭社会生活、君士坦丁堡地理和地貌以及中世纪希腊语所做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价值,他的作品使“拜占庭”一词正式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从此,学者们就把凡涉及这个古国的事物都冠以“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历史开端

本书采用330年作为拜占庭史的开端,这一年,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古城拜占庭为东都“新罗马”,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长期以来拜占庭历史起始年代一直是史学界聚讼不休的问题……

对拜占庭历史起始年代问题长期存在众多不同的意见,充分说明拜占庭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拜占庭帝国是在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和分崩离析的时代产生的,既与罗马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一个与罗马帝国有诸多区别的国家。在政治上,拜占庭帝国似乎完全承袭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形式,甚至连皇帝的称号也继承下来,但是其国家机构的组成、皇帝制度以及官职的称谓等方面却与古罗马帝国又有很大的差异。在经济上,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奴隶制似乎在拜占庭帝国没有完全消失,昔日罗马奴隶制商业活动在拜占庭城乡也有巨大发展,但是,拜占庭社会经济结构却与罗马时代有极大区别。在文化上,拜占庭国家既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属于新型中古文化的创造者,拜占庭文化是中世纪欧洲独特的文化之一。在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拜占庭帝国都表现出与罗马帝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这无疑增加了后人解读拜占庭历史的难度。

另外,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中,因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对同一事件判断标准不一,得出的答案多种多样。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经不复存在,在原拜占庭帝国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国家,希腊、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塞浦路斯、突尼斯和南意大利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曾是拜占庭帝国的辖区。这些国家的学者在研究中所持的态度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互有区别,造成对同一问题的多种意见。这种情况显然对拜占庭历史研究,特别是给初学者造成一定困难。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注重考虑文化因素,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重视宗教因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是学术研究的正常情况。

1.jpg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作为历史研究者,笔者认为应确定一个考察拜占庭史起始年代的基本标准和观察问题的原则,即确定比较全面的多方位的考察标准,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而且也应考虑民族成分、疆域变化等因素,在对比中确定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依据这一原则,拜占庭历史的起始年代应当确定在330年。

从政治上看,拜占庭帝国在330年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政治实体。在“3世纪危机”动荡的形势中,东罗马帝国(也称作拜占庭帝国)保持着相对稳定,不仅不再是罗马帝国中央政府的附属区,而且其地位逐渐超过了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帝国,“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新的政治中心。新都于330年的正式启用表明,拜占庭帝国从过去罗马帝国的一个大区演变为独立的政治实体。拜占庭帝国的形成具有几个最显著的政治标志。首先,330年“新罗马”被正式启用,标志着东罗马帝国新的政治中心的出现,此后,新都发挥了上千年的政治中心的作用。其次,君士坦丁一世确定并开始推行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并正式实行皇帝血亲世袭继承制度,王朝由此开始。拜占庭帝国的皇权开始其专制化过程,皇帝成为拜占庭君主专制主义的最高代表,被神化为国家意志的最高主宰,集政治、军事、司法、宗教等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再者,在皇帝最高权力的绝对控制下,开始形成只对皇帝个人负责的、严格区别于一般民众的庞大官僚阶层,由皇帝任命对皇帝宣誓效忠并领取薪俸。他们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政府机构,等级森严。这些都是拜占庭皇权专制化的结果,与古罗马帝国有本质区别。

2.jpg

东西罗马帝国疆域

从经济上看,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地中海经济区在330年时已经形成,该经济区不是西罗马帝国经济的附属部分,而是一个有其内部独立结构和外部鲜明特征的经济体系。首先,自“3世纪危机”爆发以来,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即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差异。东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经济原来就不似意大利半岛那样发达,并存着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就土地占有制而言,东罗马帝国不仅存在着农村公社占有制、自由农占有制和隶农制,而且其奴隶主控制的大庄园也没有采取西部大庄园普遍流行的那种典型的奴隶制。多元经济结构使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特别是在农业较为发达的埃及、小亚细亚和叙利亚,早就出现了隶农制这种在此后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生产制度。这不仅对稳定东部帝国的经济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此后拜占庭帝国进一步的经济变化打下了基础。

其次,活跃的商业贸易是东地中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此后拜占庭帝国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古代世界开始的海外商业传统有助于4世纪前后东地中海贸易活动的发展,特别是东西方贸易商道的开通使该地区占有举世无双的贸易优势。东部的相对稳定和安宁,特别是君士坦丁堡地区具有的经济地理优势,也为这里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明显的方便条件,使这里成为整个欧洲和地中海世界的商业中心,马克思形象地将这个城市比喻为“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 再者,东部帝国人力资源比西部更充足,人口数量逐渐超过西部,这是因为,世纪危机"之后,西部帝国局势动乱,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流亡到相对安定的东部地区。西欧地区人口,特别是通晓农业技术的人口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仍然未能恢复到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以前的水平。中世纪西欧最大的城市米兰和威尼斯在13世纪发展的鼎盛时期,人口不过20万,巴黎仅有10万,而4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则高达50万至100万。从西部帝国人口不断减少和东部帝国人口不断增长的两种趋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东罗马帝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总之,此时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

3.jpg

拜占庭时期的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核心疆域相对稳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包括色雷斯、马其顿、希腊以及小亚细亚区域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心腹地带。正是在这里,自4世纪初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希腊人和希腊化的斯拉夫人、伊苏里亚人等为主的拜占庭人。330年以后,东罗马帝国居民的主要成分发生重要变化,其主要成分是讲希腊语的“东方人”,他们不再是被西方罗马人统治的民族。这个时期官方文件虽然继续使用拉丁语,但是,希腊语拥有广泛的民族基础,是东地中海世界的“国际语言”。它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很快成为官方语,并最终取代了拉丁语的正统地位。新国家的居民或是希腊人,或是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他们占据着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地位。拜占庭社会以这些居民为主体,不断融合新的成分,吸收融合了斯拉夫人和亚美尼亚人等,逐渐形成了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拜占庭帝国与以拉丁人为统治阶层主体的罗马帝国在民族构成上有很大区别。

从宗教信仰上看,此时基督教已经成为新国家的国教,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于325年亲自主持召开了尼西亚宗教大会,强行确立“三位一体”为正统教义,通过了基督教的基本信经《尼西亚信经》,并划定教区,明确皇帝与教会的关系,规定皇帝是基督教的最高首脑,拥有召集宗教大会和解释教义等权力。尼西亚会议是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标志,表明基督教已经成为统治当局的官方机构,实质上已经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并为392年进一步成为排斥其他宗教的正统国教奠定了基础。基督教最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东罗马帝国,当时出现的“五大教区”,除罗马教区外,其他如亚历山大、安条克、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等教区都集中在帝国东部境内。随着君士坦丁堡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迅速提高,君士坦丁堡大教长逐步上升到东部教会的最高地位。可以说,330年的拜占庭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宗教方面已经完全不同,因此将这一年当作拜占庭史的起点,从宗教方面考察也是合适的。

4.jpg

君士坦丁大帝受洗

最后,从文化上看,拜占庭文化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拜占庭文化以希腊和希腊化的拜占庭人为主体,以希腊语为传播媒介,以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古代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立的、特点鲜明的、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拜占庭文化不仅以哲学和神学、史学和文学见长,而且在教育和科技、艺术和建筑、道德风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独具特色。其高度发展使之得以在中世纪地中海世界发挥重要作用,它以中古基督教的特殊方式保护古典文化不为历史的尘积所埋没,通过传教的方式启蒙了整个斯拉夫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古东地中海沿岸各民族文化和西欧文化的发展,并给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珍贵的文化素材和资源,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表达新思想的理想方式,因而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拜占庭文化发展史应以330年为起点。如果没有君士坦丁堡提供的军事保护,拜占庭文化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也注定要遭到西罗马帝国文化的厄运。同样,如果没有君士坦丁堡繁荣的经济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拜占庭文化也必定因为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而难以发展。如果没有君士坦丁堡创造出来的崇尚知识的风尚、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优雅舒适的环境,那么地中海世界的知识分子就不会被吸引到这个文化中心来,拜占庭文化也必然失去其发展的动力。

拜占庭历史分期

拜占庭历史长达1123年,起自330年,止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在此期间,拜占庭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330至610年社会转型的早期历史阶段,610至1056年发展强盛的中期历史阶段和1056至1453年衰亡的晚期历史阶段。

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历史中,其社会经历了由上古向中古社会的转变。为了能够在普遍的混乱和动荡中找到摆脱危机维持统治的出路,拜占庭帝国皇帝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以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的改革为突出代表。前者奠定了拜占庭帝国后来发展的基础,确定了其发展方向;而后者以其毕生精力企图重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力图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旧疆界。查士丁尼一世努力的最终失败标志着在旧体制的框架内寻求建立新秩序时代的结束。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拜占庭帝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宫廷政变不断,外敌大举入侵,包括大地主和小农在内的农业经济一起瓦解,斯拉夫人、阿瓦尔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伦巴底人等周边民族的四面围攻加剧了帝国形势的恶化。

5.jpg

伊拉克略皇帝与波斯人作战

拜占庭帝国中期历史从伊拉克略一世登上帝国皇位开始。在此之后,拜占庭统治者推行以军区制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加速社会组织的军事化。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缓解危机形势,稳定局势,加强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拜占庭帝国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拜占庭军队以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为基地,不断对外扩张。在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势力达到鼎盛,瓦西里二世发动的一系列成功的对外战争成为拜占庭国家强盛的外在标志。但是,曾经一度挽救拜占庭帝国危亡形势的军区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大量内部无法克服的矛盾,军区制下兴起的大土地贵族日益强大,在经济和政治上与帝国中央集权相对抗,而军区制赖以存在的小农经济基础的瓦解便成了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开端。马其顿王朝统治末期,拜占庭帝国再度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这标志拜占庭帝国晚期衰亡史的开始。

拜占庭帝国晚期历史是国力急剧衰落,直至灭亡的历史。11世纪末,军区制彻底瓦解,拜占庭帝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急剧下降,国库空虚,以农兵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瓦解使拜占庭不仅陷入经济危机,而且兵源枯竭。以大地产为后盾的贵族,特别是军事贵族参与朝政,角逐皇位。他们相互残杀,引狼入室,致使君士坦丁堡于1204年失陷于十字军骑士之手。此后,拜占庭帝国国土分裂,中央集权瓦解,领土不断缩小,沦为东地中海的小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强国之间周旋,苟延残喘。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阵亡。此后,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家族男性成员被土耳其人尽数屠杀,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拜占庭帝国疆界

拜占庭帝国初期的疆域基本上囊括原罗马帝国的大部领土。337 年君士坦丁一世去世时,其领土包括多瑙河以南的巴尔干半岛、黑海及其沿岸地区、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小亚细亚、叙利亚、 巴勒斯坦、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北的埃及 、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 、西班牙南部沿海 、高卢和意大利。上述疆域直到5世纪初仍然没有太大变化,拜占庭帝国设120 个左右省份。

6.jpg

查士丁尼的远征与拜占庭疆域的变化

查士丁尼一世继位时,拜占庭帝国西部几乎全部失去控制,日耳曼人各小王国相继建立。而拜占庭帝国的领土仅包括巴尔干半岛、黑海南岸、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的疆域,多次对西地中海世界发动远征,灭亡了汪达尔和东哥特王国,西部领土部分得到恢复,重新控制意大利、北非马格里布沿地中海地区、西班牙南部和直布罗陀海峡。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时,拜占庭帝国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其内海。

6世纪末以后的一个世纪,拜占庭帝国领土变动较大。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大举侵入巴尔干半岛,波斯军队进犯其亚洲领土,兵抵地中海东部沿海。伦巴底人的进攻也缩小了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使拜占庭军队龟缩于拉文纳总督区。至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的凶猛进攻进一步导致拜占庭帝国丧失其在亚洲和非洲的大片领土。8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疆域仅包括以阿纳多利亚高原和幼发拉底河上游为东部界标的小亚细亚地区和以马其顿北部为边界的巴尔干半岛,以及爱琴海及其岛屿。此后,这一边界大体保持不变,构成拜占庭帝国版图。

9世纪是拜占庭帝国国力增强和对外扩张的时期,其疆域有所扩大。巴尔干半岛包括阿尔巴尼亚和伊庇鲁斯,直到多瑙河南岸地区尽为拜占庭帝国所属,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也重新为拜占庭人所控制,拜占庭帝国的海上势力远达塞浦路斯岛和克里特岛。10至11世纪帝国对外战争再度得手,其疆域向东推进到两河流域中、上游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向南推进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恺撒利亚城。同时,拜占庭帝国西部疆界仍维持原状。

7.jpg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第四次十字军攻占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对拜占庭帝国致命的沉重打击,开启了拜占庭人丢城失地、 国家衰亡的历史。此后,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流亡了半个多世纪的拜占庭政府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从其控制的小亚细亚中部地区逐步发展,在分散各地的拜占庭人小政权实体中脱颖而出,重新将原有领土上的拉丁帝国封建骑士领地和各个希腊人政权统一起来。 1261年拜占庭帝国帕列奥列格王朝入主君士坦丁堡后,其疆域包括京城附近地区、黑海南岸的特拉比仲德王国、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莫利亚地区和伊庇鲁斯山区。但是,各地拜占庭人政权在承认拜占庭中央政府宗主权的同时,实行独立统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拜占庭帝国最后灭亡。

拜占庭民族构成

最初,拜占庭帝国的居民基本上是由原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各民族构成的。他们包括东地中海沿海地区各民族,即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人、希腊化的埃及人、叙利亚人、约旦人、亚美尼亚人,以及小亚细亚地区的古老民族,如伊苏里亚人和卡帕多利亚人等,还包括西地中海的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等。虽然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复杂,但希腊人和希腊化的各个民族则是拜占庭帝国的主要民族。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民间语言主要包括希腊语、叙利亚语、亚美尼亚语、柯普特语等。

6-7世纪时,早期拜占庭民族构成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拜占庭帝国非洲的全部领土和亚洲的部分领土被阿拉伯人占领,原来生活在这些领土上的民族脱离了拜占庭人的控制,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的臣民,埃及人和约旦人从这一时期开始伊斯兰化。西班牙人也逐步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其次,斯拉夫人大举迁徙进入巴尔干半岛,作为拜占庭帝国的臣民定居在拜占庭帝国各地,他们在与希腊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要民族之一。这样,拜占庭帝国中期历史上的主要居民包括希腊人、小亚细亚地区各民族和斯拉夫人,他们使用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和拉丁语。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拜占庭帝国臣民的斯拉夫人与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独立的斯拉夫人有很大区别。前者与希腊人融合,成为现代希腊人的祖先之一,后者则独立发展成为现代斯拉夫人的祖先;前者使用希腊语为母语,而后者以斯拉夫语为母语;前者使用的文字是从古希腊语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希腊文字,而后者使用的文字是从拜占庭文字发展出来的希利尔文字。

8.jpg

拜占庭贵族妇女的装束

12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的主要民族成分基本上与拜占庭帝国中期历史上的民族成分一样,只是拉丁语不再为拜占庭人所使用,有关的语言知识只保留在少数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中。所谓“主要民族"是指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民族。在拜占庭帝国,统治阶层和贵族大多是由希腊人和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即希腊人和小亚细亚各民族构成。作为拜占庭帝国最高权力象征的皇帝和军政教会贵族大多来自这些民族,特别是6世纪以后,统治集团的成员几乎全部由希腊贵族和小亚细亚贵族组成。他们虽然自称为“罗马人”,并在政治方面力图保持古代罗马帝国的传统,但是他们使用希腊语为母语,他们生活的文化环境也是东地中海的希腊化世界,即公元前4世纪到1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及其部将征服和统治的东地中海和近东地区。在这些地区,高度发展的古代希腊文化已经被当地各民族所接受,成为此后各自发展的文化基础。

9.jpg

 (本文系《拜占庭帝国史》书摘,有删节,注释从略。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58400.html

上一篇:陈志强美文:我热爱希腊
下一篇:《传染病学史》札记:拜占庭帝国通史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