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5):研究生论文4篇

已有 1699 次阅读 2020-8-3 09:54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札记, 研究生论文

(一)李明璇:《山海经》巫术思维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山海经》文字诘屈聱牙,难读程度较周诰殷盘也不遑多让,且内容多无逻辑可言,理解之难度几为古书之最,这归因于上古人类的原始思维。在上古人类的原始思维中,由于生产力欠发达以及知识匮乏等原因,巫术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深刻地影响着上古人类的行为。人们相信,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超自然力量主导着自然秩序,于是人们衍生出畏惧、讨好等情绪,情绪转化为行动,便有了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和记载。因而以巫术的思维来探讨《山海经》中的相关记载,对于理解《山海经》中的荒诞不羁便有迹可循了。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上古时期的巫、医关系,以及《山海经》所记载的药用性动植矿物中巫术的运用。首先,从《山海经》中的群巫入手,厘清巫彭与医学起源的关系;结合甲骨卜辞、古籍等文献记载,还原出巫、医二者的发展轨迹,医学直至战国才终得独立。接着,将《山海经》中的动植矿物分成医药性用物和巫术性用物两类。在巫术性用物中,按运用原则,主要分为顺势巫术和反抗巫术两种。顺势巫术法则主要被用于助孕、助牛马行走、助容、治疗皮肤病以及预防疾病五个方面;反抗巫术法则主要分为以同制同和二元相抗两类。对于巫术性用物的分析,能大致勾勒出上古人类利用巫术性用物治病的原始思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山海经》中的预言类巫术灵兽。预言类巫术灵兽主要分成三类:祥瑞类、灾异类、防御类。祥瑞类鸟兽多为凤鸟;预示灾异的鸟兽数量远多于其他两类,这部分鸟兽主要被用来预示水灾、旱灾、兵灾、火灾、风灾、国家动乱和疫病;防御类鸟兽则主要被用于防范火灾、凶邪之物和兵灾。其中,多是利用鸟兽的怪异外形、声音等特征展开联想,是错误的因果律的利用,表达出人类意图利用巫术趋吉避凶的原始愿望。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山海经》海经部分的巫术神话。《海经》神话的内容包罗万象,能反映出上古生活的方方面面:天女魃、女丑、应龙的模型,在后世多被用于求雨巫术;上古社会,人们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因而极为慎重生死,便衍生出祈求长寿的触染巫术、谨慎刑狱的神判巫术,以及由死而复生观念衍生的招魂仪式;人们害怕日月失常,于是羲和利用汤水助日运行,即为助日巫术;对于恶灵,利用帝王之台进行镇压,属于压胜巫术。神话流传至今,已经夸张和变形,但是以巫术的思维去解读上古神话,可映射出上古人类在险恶环境下,对于风调雨顺、健康长寿的渴求。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山海经》祭山仪式中的巫术思维。人们对大自然,怀有敬畏的心理,尤其是自然界中不可企及的天、山等,是人们所认为的超自然力量的来源,由此产生出祭山这一原始的仪式。首先对祭山仪式中祭舞进行探究,厘清巫师身份的变化,巫师在早期由世俗君王兼任,随后逐渐职业化;接着,对各山山神的形象进行分析,以寻找人们对山神形象塑造时,在意象的选择方面巫术的影子,鸟、龙意象反映人们对长生的向往;牛、马意象是人们对耕作生活重视的折射;蛇意象则寓意着权力。最后,对祭山仪式中牺牲、玉石、谷物、酒和牲血此五种祭祀用物进行分析,无一不体现出神、人交感的意味,以还原祭品中蕴含的巫术思维。

(二)王秦江:《左传》所见疾病、医疗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通史,其中也有一些材料所述内容涉及疾病、医疗,这些材料的存在,为全面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些可供解读的信息。春秋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活跃于《左传》文本中的疾病、医疗也在春秋社会展现着自身独特的风采。疾病是本文论述的第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左传》中的疾病名称可划入不同医学分科中,种类多样,涉及面极广;对病名进行疏证,明确了这些疾病究竟为何种疾患;探寻《左传》对疾病与身体的认知状况,发现《左传》所述内容对疾病与身体的认知程度已经有一定成就,但也受时代发展限制有一定局限性。医疗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医疗是本文论述的第二个主要对象。《左传》中记载的患者与医者虽受到时代的材料的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但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对《左传》有更清晰的认知。此外,病因理论与疾病防治是《左传》中涉及最主要的医疗信息,这一时期对病因的认识已经包括了中医病因观的外伤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三大类,对疾病的防治贯穿在个人日常生活中,国家也会采取一定措施在公共领域等方面进行防治。此外,像病机学、药物学等知识在《左传》内容的论说中也有出现。疾病、医疗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的独特思想体系已渗透于对疾病、医疗的叙述中。而征伐斗争中涉及的战争冲突、政治手段,无不活跃着疾病、医疗的身影。日常生活中,像社会风俗、乃至一些词语的使用与忌讳,都或直接或隐讳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土文献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左传》中的疾病、医疗,“发现地域间的地理条件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像蛊疾之类疾病的地域分布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巫医一体”的现象延续整个先秦。

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

河北大学

摘要:历来文学史中并无“灾异文学”的概念,本文以“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为题,是以“灾异”为主题所进行的主题式文学史研究。中国是多灾国家,也是灾异记录最完备的国家。先秦两汉时期,由于受到生产力与思想认识的局限,灾异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特别重大,因此涉及灾异的文学作品众多。这一时期的灾异思想也经历了由产生到盛行的过程。后代无论是灾异思想,还是灾异文学,都是对这一时期作品与思想的继承。因此研究灾异文学,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的灾异文学,将对这一时期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研究都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论文首先梳理灾异及灾异文学的概念。其次在回顾研究史的基础上,对论题研究背景、目的、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简单陈述。论文主体先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灾异历史与灾异思想的发展流变进行论述。重点分析了灾异思想从灾异天谴论-灾异关联人事-灾异谴告,期间还杂以自然灾异观的思想发展路径,也梳理出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敬天拜神,祭祀禳灾到修德、施政弥灾的救灾思想。董仲舒的灾异说是在天人感应与民本思想基础上,吸收阴阳五行、节令季候、星占分野等理论,后期又有谶纬八卦等思想的掺入,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灾异谴告理论。论文分四章集中论述先秦灾异神话、灾异诗、赋和两汉灾异诏令与奏疏等灾异文学。在探讨涉灾的自然类神灵、自然社会神,以及著名灾异神话的基础上分析了灾异神话在文学起源、文学原型、伦理性、悲剧性和人定胜天等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上的问题。将灾异诗分为灾异祭祀诗、灾异比兴诗、灾异童谣诗与灾异经验诗;《楚辞》中的灾异书写体现在《天问》中的灾异神话的历史性书写、“招体”骚赋中对灾异空间的描写以及《九歌》中对灾异祭祀诗的文学升华。汉赋中的灾异书写,除论述了以灾异为主题的赋外,还论述了受天人感应与阴阳五行灾异说影响的赋作。从整体上梳理了这一时期灾异诗赋的篇目、内容思想、文学特色和文学价值。对两汉灾异诏令与奏疏列举篇章,归纳概貌并总结其文学特色为“庙堂文学”典雅之风、封建批判精神、思辨性、文采与情理兼具以及奇异感等。附论,整体论述建安时期的灾异文学。建安时期灾异事件频繁,瘟疫多发,给文人和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对先秦两汉灾异文学发展的一种集中体现。

马小兰:《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源流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要: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源流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某些领域甚至还无人涉及,因此通过对先秦及汉代医学文献、非医学文献以及《内经》之中相关内容的整理、研究,探寻病因病机学说形成及发展的脉络,填补《内经》学术史研究上的此项空白,就有着极其现实的学术意义。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出先秦、汉初有关病因病机方面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内经》有关病因病机学说的内容,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比较先秦、汉初有关资料与《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内容,探求其学术渊源关系;整理后世医家对病因病机学说发展的内容,分析《内经》病因病机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人所做的发展;最后,系统整理出《内经》病因病机学说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通过对先秦汉初大量古代文献、《内经》本身以及后世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可以初步窥探到《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源流的概况。 在病因学说方面,分类方法上《周易·无妄卦·九五爻》中见端倪,《左传》、《墨子》、《列子·力命》逐步发展,《吕氏春秋·尽数》有更大发展,《内经》提出了更贴近临床实践的两种分类法,而在这两种分类法之间又存在着由粗略到具体的发展关系,东汉张机、晋代陶弘景义作论述,至宋代陈言提出三因学说,标志着中医病因分类方法的成熟。理论上“牛病起于过用”的思想渊源为先秦道、儒等诸家学说,在《内经》的某些篇章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源流关系,并被后世《难经》、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进一步充实发展。内容上,甲骨文已有记载,之后逐渐丰富,含义逐渐清晰明确,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大多数病因概念和理论在《内经》中才逐渐成熟确立下来,在《内经》的某些篇章之间,有着认识上的连续性,存在着学术上的发展关系。《内经》病因内容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六淫”理论,《周礼》认识到病因来自外界,《礼记》、《管子》对“淫”已有所认识。《左传》首次提出了“六淫”的明确概念。《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提出了湿邪、燥邪,从而完善了“六淫”的内容。但是,医和的“六淫”,包括了房劳和情志两种内伤病因,到《内经》,才明确提出了外感“六淫”的概念,并进一步提高了“六淫”的理论内涵。因此,外感“六淫”理论的发展有着一条在内容上由粗略到详尽、由简单到丰富,涵义上由模糊到明确,一步步发展完善的比较清晰的脉络。情志病因方面,从《礼记》开始,在古代文化著作中都有大量散在的记载,对情志致病的认识逐步加深,《鬼谷子》起,开始进行理论总结,但少“悲”;《庄子》、《荀子》也总结了多种情志为患,但概念有重复之处;《吕氏春秋》第一次全面总结出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4785.html

上一篇:[转载]文献互证:从出土文献祝由方看上古巫医文化传统
下一篇:[转载]神灵主义医学何以可能?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