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最后的见面

已有 4280 次阅读 2014-3-30 01: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后的见面

——纪念导师陈国达教授逝世十周年

 

今年的清明时节,正是导师陈国达教授逝世十周年的时日。在这个值得怀念、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内心总是想起最后一次面见导师的情景。

那是20038月的一天,我从丹麦回国后不久,去研究所看望先生。其实在去先生家之前,我是反复考虑过的。因为自己曾经工作的研究所已经不复存在,自己也不是那里的一员,觉得再到那个地方去有点不太合适。再者,那个地方是令人伤感的地方,好好的一个研究所,上面说撤就撤,而且把科研人员赶跑了。还有就是,那个地方有很多值得我尊敬的老师和同事,也有我根本不愿意再见到的人。但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到先生了,不知道他近况怎样,身体如何?所以还是鼓足勇气,在一个阳光高照的夏日,跨进了那个曾经工作学习的地方。

还好,门卫问了一声“找谁?”,没让我登记就进去了。来到先生家,一进门,坐在轮椅上的先生就认出了我,并喊出我的名字,让我倍感亲切。我拿把椅子在先生身边坐下。先生像往常一样微笑着问这问那。我问他最近身体怎样,傍边的服务人员告诉我,先生总是让他在书架上找这个材料,找那本书。我知道,先生还在思考着他的大地构造学。我们三人正谈得高兴的时候,先生问我现在做什么课题?,我回答说:陈老师,我现在主要不做课题了,我已调到XX大学当老师了为什么?先生立即反问。我还是如实以答。就是我的这个如实回答,房间的气氛突然变了。坐在轮椅上的先生,骤然把目光移开我们之间的空间,直直地望着门外的远方,就不再作声了,表情既严肃、认真,又愤怒、无奈似的。我知道我说错话了,只好默默的道别,很为难也很尴尬地离开了先生的家。次年48日凌晨423分,先生与世长辞。这次见面就成了我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很多年来,无法忘怀这次见面的情景。也一直无法解读出先生那默不作声、望着门外远方的眼神,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含义?2012年,在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会上,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的纪念文章让我找到了答案,也印证了自己的猜测。何院士说:“陈老师走了,他心中还有一些遗憾。陈老师精心建立起来的中国科学院大地构造研究所,在他还健在时,就成了留守机构,每想及此,他心中的阵阵伤痛可想而知……”所以,我当时当着先生的面说:“大地所已经被撤了”,是深深地刺痛了先生的心。

今天,2014年的清明时节,导师逝世整整十周年的时日。我想对先生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虽然研究所被撤了,但先生的名字和成就,在中国地学界不会被撤去。先生创立的地洼学说、先生提出的丹霞地貌,已经刻进地质学、地理学的学术磁盘,无法磨灭。我想说的第二句话就是,那几个先生培养起来的官员学生,为了达到私小的目的,欺骗先生,导致研究所被撤。现在我要告诉先生,这几个小丑已经得到了报应,而且还将继续得到报应。

谨以此文,纪念导师逝世十周年,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201432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096-780334.html

上一篇:专家面对公众应表现很高的科学素养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优良传统
收藏 IP: 202.197.112.*| 热度|

6 徐满才 吕洪波 王正庆 木士春 梁光河 Majorite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