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一流的“味道” 精选

已有 8326 次阅读 2017-9-24 22:0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流的味道

彭渤

最近,“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公布,可谓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某大学立马抢先宣布2020年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我想,这种宣誓很可能是凭借某些所谓“一流大学”的评判指标和定量标准。然而,而按照这些指标和标准,只能是自己称自己是“一流大学”。真正的一流大学不是凭一些硬性指标和条件标准而确定。一流大学没有评判的定量指标,但一流的大学有的是一流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感觉、品尝、体味,而很难或无法用指标来衡定。那么,一流的“味道”究竟是什么?以下浅见,仅供参考。

开放融合的“味道”。大凡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开阔的胸怀,放眼世界;又以满腔的热情融入世界潮流。一流的大学都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职、博士和博士后科研人员,使得一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紧紧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记得自己在丹麦G大学留学期间,整天在同位素实验室打拼、摸爬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年轻学子和尊敬的学长。在西澳大学访问期间的办公室则硬是有点像一个联合国办公室,今天来个秘鲁的、明天来个法国的。而[]国立大学地学院不但利用不同型号的SHRIMP离子探针进行高深地学理论研究,而且有世界著名的仪器开发商进驻学院研发、改正SHRIMP探针。这种开放融合的“味道”,应该是一流大学的特质。缺乏这种“味道”的大学,很难成为一流的大学。

引领潮流的“味道”。这几年,利用假期陪读的机会,多次参观[]国立大学化学学院和地球科学学院。化学我不太懂,但我多次去他们的实验室。而同地球科学学院的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接触,发现他们都在做很具开拓性的工作。算是体会到了他们学院称之为“Research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的含义和“味道”。没有引领潮流的开拓性科研和科研成果,那一流也很难实现。故引领潮流的“味道”,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证。这种“味道”是现有一些指标体系和标准所很难、很难把握的。

充满活力的“味道”。一流大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沉长的行政管理体系,学院院长由学术威望很高的学者兼任,秘书完成协调学院教学、科研的各种事务。当年在G大学国家同位素实验中心,记得50多在编人员的实验室(原地质研究所),就是由1个主任、1个副主任、1个学术秘书、1个财务秘书组成的所谓领导班子,维持实验室的日常运转。而西澳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学院很大,由地质学与农学(环境)2大部分组成。我所在的农学(环境)院就是1个院长加2个秘书,应对学院的各种日常业务。由于机构精简,办事效率高,给人的感觉就是,学院到处充满活力。当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读书留下的印象,使我至今感觉他们的管理体制,十分类似于上述国外的大学/学院。可是,我认为最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的国科大,却没能在这次的一流名单之列。这使我预感到,这里所说的活力,可能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但大学活力的“味道”,还体现在教学、科研、学术等各个方面。我去过或者接触过国内很多大学,感觉国科大的教学体制,最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也最有活力的“味道”。而我们其他的很多大学,包括这次步入一流名单的一些大学,基本上还是沿袭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体制。因此,很多大学活力的“味道”不是很足。大学究竟如何形成活力的“味道”,我们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已步入一流名单之列的大学,最好多去向未步入一流名单之列的国科大学习,多学习。

大学有了活力,有了开放融合,就可能引领潮流。就可能成为一流。而活力、开放融合、引领潮流等等这些很具内涵的一流大学特质,则不是凭借几个指标可以定量评价和评判的。他们更多的是可以感觉和品味的“味道”。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先别急着吹牛,还是先形成一流的“味道”吧!

2017924日于长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096-1077564.html

上一篇:为国际顶级刊物审稿
下一篇:岳麓山------反腐偶感
收藏 IP: 119.39.95.*| 热度|

12 李颖业 李斌 张元祥 王本峥 彭真明 张建成 汤俊 黄永义 赵美娣 刘世民 zjzhaokeqin jinchengfeiw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