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后记) 精选

已有 5739 次阅读 2021-2-3 12:14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后记)

鲍海飞 2021-2-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半年前,看到我的孩子学习之状,不由得回想起来我在读高中的那段时光,我为何能够考上大学,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我。在某一喧嚣时刻之后,我宁静了下来,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个一个放学后回家的下午,我经常独自一人在办公桌前看书学习,没有人来打扰我,我安静地徜徉在书海之中。我发现,对我来说,内心宁静,安静读书,这是我能够考上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催生我写这个系列的最初原因。本来只想写一篇记录而已,不想却写了好几个连载。

 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息,人们没有抱怨,没有哀怨,只有辛苦劳作,盼望着过上好生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崇尚的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大文大理’的时代,就称之为‘大理时代’吧。那时候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年代,那时候依然是讲人要有一种拼搏和奉献的精神,社会上的标语口号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甜蜜的工作,甜美的工作,无限好啰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写到这里,不由自主又回想起来,我们那时的教材,是那么的自然、生动和丰富,又是那么贴近生活。至今还记得一些难忘的篇章。郭小川的诗句依然萦绕在心间:北方的青纱帐啊,南方的甘蔗林。读起来,总觉得祖国的河山是那么的辽阔和壮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那一个‘天上的街市明了’,霎时就让我们的眼睛一亮,把我们带入一个奇妙美丽的世界。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我们看到了残酷战争,而如今安稳的生活,得之多么不易。寓意深远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骆驼与羊》。可爱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有毛泽东的诗篇---《沁园春-雪》。至今犹记,我们的语文课上,一个个子不是太高的男老师,眉飞色舞、激情荡漾的讲着这篇课文。外国文学名篇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套中人》,果戈里的《死魂灵》,还有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后来,近几年,终于看到了无删节版的莫泊桑的《项链》等,这些短篇都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记。我国古典名篇更是让人喜爱:如《水浒传》的两个节选《林冲雪夜上梁上》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还有许多古文:孔子与顽童之论的《两小儿辩日》,惟妙惟肖的《口技》,无忧无虑的《小石潭记》,悠然自得、异想天开的《桃花源记》,技艺高超的《卖油翁》,风烛残年的辛苦老人《卖炭翁》,读之让人色变的《捕蛇者说》,诡计多端的《狼》,琅琅上口又情景交融的白居易的《琵琶形》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雅又情真意切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大气、壮美、谦和名句频出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往事依稀犹可见。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回老家时,试图去翻找那些我读过的书,尤其是伴随着我走过初、高中几年的《中学生数理化》和《中学生英语》,想把那些期刊带回家,让我的女儿看看。遗憾的是,一本也没有找到。本来我读过的那些书,我的父母一直精心保管着,但谁知道,被哥哥家的孩子竟偷偷摸摸地把它们都拿出去给卖了纸,换了钱。没有找到,让人有些失望。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我居然找出了当年学习的一大堆草稿纸,就不细说了,那些草稿纸足足装满了大半个编织袋子。我递给哥哥,笑着说,把它们也都卖了吧!

  

         一个人,活着,终究要做些什么事,即使我考不上大学,或许,我会去做些别的什么工作之类,或者从事些我完全意想不到的职业。但我终究走上了这一条路。无所谓忧,无所谓喜。但喜总是比忧要多一些。因为,世界如此之大,宇宙如此之广,作为个体的我,真是太渺小了。但我来过的这一世,就不应白白走过这一生。透过书本,通过实践,我看到了自然的博大、壮美、奥秘与深远,这样一条人生之路是值得的。

 如今,我只是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走在自然的探索之路上,我记录、分享着一个普通人的认识和成长过程。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大自然的热爱者,一个自然的探索者,一个心灵的感悟者。无论身边有何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但每每看看书本,我内心便充满了愉悦,向往着美好。爱恨情仇,谁能没有。又何况,每个人不都是在西天的取经路上。我的一路,有许多先人哲人引领陪伴着我,即使在夜空下独自一人,我也会仰望星空,那一刻,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想,星星会知我心。

如果我们还在蒙昧之中,没有先人哲人的引导,我们又如何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又如何勇于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获得思想的自由,走出无知的束缚。古希腊的启蒙运动,就是让人走出自我的束缚,通过理性和推理,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苏格拉底也说:知识是善(Socrates was fundamentally right in holding that knowledge was a Good.)。

前两天,微信视频看了一段某外国大学教授的演讲,对人生之路做了精彩的评述。他说(大意):人这一辈子(老外或许也是这样认为的),总要做四件事:总要干些什么吧,即使谋生;总要去爱吧,爱人、孩子、父母或朋友;应该有信仰吧,或者是科学、即或是上帝;总要有些希望吧,这是人生乃至人类的动力。这也或许印证了我的某些想法。这或许就是人生的意义。

        春华秋实,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自我驱动下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在探索中的学习之乐,虽不能治国平天下,但足以修身。

内因与外因造就一个人。如果当初没有遇到那些好老师和贵人,如果没有个人努力,如果没有参加高考,或者只差几分没有录取,如果没有读研究生,如果没有读博士,我又会选择走哪一条路?有网友留言,据说1987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是历史上最难的一年,物理平均分是29分。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当看到那一年的物理试题时,我真的不敢再看。

社会发展与变革中,始终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身处其中,无法预知,我们也就会有许多迷茫的时候。心中有方向,有引领,那么我们或许就可能较好的应对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就曾写下一首诗《未选择的路》。人生的路,一左一右,选择了这一条,就放弃了那一条。而经历将截然不同,人生之路也就完全不同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而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时间,是多么有限,我们的追求、渴望与欲望,却无边无沿。抓住那每一霎那,抓住那每一寸光。有所舍,才有所得,而走这一条路,让我感悟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我经营的,是不断的理解自然,而不是别的。我追求的,是在那探索过程中获得感悟的瞬间、快乐的时刻。我歌唱,我舞蹈,我思考:本我、自我和超我。走这一条路,是值得的。活着,并不仅仅的是为了活着。

 

 大风起兮云飞扬。

          时代的车轮发展得太快了,快得让人难以置信。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有的一切进步,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变革。一千年前,一百年前,五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人们都难以想象,科学技术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马车到蒸汽机,从蜡烛到电灯,从收音机到电话,从照相到电视,从火车到磁悬浮到飞机,我们已经认为人类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然而,近几十年,科学技术更是将人类带入到一个超快前行的车道: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从固定电话到蜂窝手机,从智能手机到人工智能,从邮政到现代物流,从钞票到数字支付,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离不开人类的智慧、理念和创造。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然而除了生存,如果说人类能够更有意义的生存,那么我想,无疑需要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发现自然和理解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与技术如今已踏踏实实的成为第一生产力。从原子到光子,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人类在创造着,人类在摸索前行着,我们在和光赛跑,我们在和量子纠缠,自然神秘的面纱不断地被我们揭示出来。我一直认为宇宙诞生之谜,生物起源之谜是世界上最深奥最难以理解和最让人困惑的两个问题,也是人类一直探索的问题---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那么此外,如果说还有一个更艰深的问题就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又会怎样呢?我们就不会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摇篮,我们就不会知道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我们更不会去探寻那第一推动力在哪里,又何谈登月、火星探索和飞越出太阳系……我们幸运,我们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感谢千百年来,那一个个智慧的先人、哲人,科学家、工程师,教育者,理解着、创造着和仰望着这美好的世界。我们便在学习中、在探索中、在创造中、在游玩中、在分享中、在思考中、发现快乐。

        

    一花一世界。2021年之春已经来临,红梅已绽放枝头。岁月如此匆匆,没有时间去报怨、哀愁,在复兮旦兮的工作与生活中,寻找神秘与未知,寻找宁静与快乐。窗外,我仿佛看见白云在山谷中随风曼妙的飘荡,我依稀听见溪水在小河中自由欢快的流淌。阳光下,我坐在书桌前,写下我的感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1270384.html

上一篇: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六)
下一篇:中文科技期刊亦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宝库
收藏 IP: 180.169.212.*| 热度|

33 郑永军 尤明庆 郁志勇 朱晓刚 康建 霍天满 李学宽 晏成和 武夷山 黄永义 吴嗣泽 周忠浩 杨志远 姚伟 刘立 戎可 杨顺楷 周浙昆 张永刚 吕洪波 孙颉 冯圣中 白蒲 唐小卿 宁利中 杨金波 季明烁 晏丽红 李东风 彭真明 郑强 曹俊兴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