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时光小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up 编辑人生。

博文

命运,只可承受,不可改变:有关电影与爱情

已有 6471 次阅读 2010-7-4 12:23 |个人分类:我的豆腐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电影, 爱情, 随笔, 发表, 文艺片

命运,只可承受,不可改变:有关电影与爱情 

(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

 

 

看电影我爱看文艺片,其种种都像在回答同一个主题:What is love?爱是永恒的主题,也在于它能触动凡人无所适从的粗糙心灵。

真正爱过的人才能拍得好文艺片,受众和经济效益都小,所以一般也称其小电影。我理解的优秀文艺片能还原真实的生活细节,能再现生命最原始的色彩,而这些却最是不容易。何况电影本身并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来回答What is love 这样千人千面的问题。当然,优秀的文艺片也不会居高临下地站在道德的高度,摆出一副拯救众生的模样。 

至今我印象最深刻的三部国内文艺片都关于爱情:《颐和园》、《暖》、《爱情的牙齿》。这些电影的剧情虽然简单,人物却很细致。有时候画面安静得让人沉睡,有时候又细腻得让人哭泣。这其中的人物故事,包含人生百味,它看似温柔,其实是坚挺的戳到内心的痛点,让人不忍心欣赏,却又期待着这样直接的碰撞。

   

《颐和园》是一部在国外获得许多关注而在国内难得一见的电影,也是第六代青年导演娄烨的重要代表作。片中的对话不多,少有的几句旁白,主要靠画面表达,大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震撼感。黯淡的画面,颓然而慌乱的音乐,恣意忧伤的青春,熟悉的演员们完全颠覆性的表演,剧情有点荒诞,有点情色,又有点熟悉,这种搭配会让人颇为感慨,那正是充满激情和叛逆的青春!导演有意运用凌乱摇摆的镜头语言,仿佛那不安分的青春躁动;而很多长镜头的运用,又直接让人深陷其中,青春的大门自然开启。

《颐和园》也许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着19872003年的几个人:小卖店里的美少女变成安身立命的麻木妇人,从荷尔蒙旺盛的小伙子到胡子拉茬的沧桑男人;从东北小城到都市北京,从深圳过渡到武汉,从德国回到重庆。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了真正的历史纪录片,并以此作为铺垫,作为转折点,作为主人公一切绝望和放弃的根源,导致骄傲的冷美人最终嫁给了平淡的传达室男人,还有那为了绝望之爱而跳楼自杀的青春伙伴……当然,这隐形的命运之手使用得小心翼翼,不渲染,不强化,只让你自己去体会角色的阵痛、绝望和动摇。看得你揪心裂肺,却只能默默承受。

导演娄烨将《颐和园》定义为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是他的本意,也是观众期待的定位,如今正是社会中梁底柱的60后们更是能从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片中直接表达“爱情”这一主题的是一段段日记,只是日记的字字句句都太忧伤,伤得你不敢相信那就是爱情!导演正是用这几个人物的执著或舍弃,来描绘那一代人慌乱而绝望的爱情。娄烨的感觉有点像玛格丽特·杜拉斯,尝试通过纯粹决绝的爱情来摆脱孤独。他似乎想告诉我们:爱情让人如此之痛,如此之无能为力。

 

《暖》是年轻导演霍建起的作品,片名就已经很文艺了,从这个名字,自然会期待片中有着黄灿灿的白桦林,还有草原和森林连接着的美丽风景,也许有着浓郁的像油画一样的基调。或者一个美丽女孩奔跑在向日葵里,朵朵向阳。然而,不是的,并非油画,更像淡水彩画:虽是在“中国最美的农村”婺源取景,却没有4月婺源的油菜花,倒是频繁的雨下得观众心里一片潮湿。简洁的人物和剧情则更像一副素描:一个瘸子,一个哑巴,一个荣归故里的“凤凰男”。处于青春爱恋期的他们,一起荡秋千时发生意外,女孩致残(腿瘸)。不久,男孩考上大学,两人之间有了世人常说的巨大鸿沟,好强的女孩主动疏远昔日的恋人,默默嫁给同村的哑巴(所谓“条件相当”)。男孩对女孩抱歉终身,却无法停止自己渴望前进的脚步。女孩将男孩深埋于心,却不愿索取怜悯之爱。这样的爱情,沉重是自然的,无奈也是在情理中的。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让你往更幸福的地方飞去。”也许片中的女孩也曾经这么想,她期待幸福,更希望在平等中活得尊严,哪怕从此贫困一生,梦想无法靠岸。在影片最后,哑巴焦急又慌张地请求大学生将自己的妻子带走,这一幕,想必很多观众会辛酸落泪。当所有的这些爱怨我们都归为一句唏嘘:“命运的安排”,我们也会有“人深陷其中,佛隔岸观火”的气愤。

在《暖》里,爱是成全。正如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名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暖》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唯有静静地看完,才能理解《爱情的牙齿》这个片名的含义。影片讲述女主人公钱叶红从少女到中年的三段感情。这三段感情浓缩了大部分女人的人生:第一段来得太早,早到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第二段来得太勇敢,甚至是在冒险,那时候我们总相信为爱可以走天涯,也可以奋不顾身;等到第三段时,我们的爱情已经被掏空了,只剩下应付了。都说任何一段情感的开幕都能追踪溯源到你情窦初开的时候,尽管你不曾在意,但初恋的痕迹会在冥冥中指引你后来的人生。还有一种理论说偶数次的恋情比较容易得到幸福,就算不依据这个理论,我仍然认为,在《爱情的牙齿》中,第二段感情至关重要,那是她最真实经历,也最彻底投入的一段。而她的悲剧色彩也是从这场感情开始的:他是有妇之夫,他勾引比自己小一轮的她时,用的是很常见手法;可她却投入得毫无保留,陷落得忘乎所以。当“事发”之后,这个成熟男人却将自己推得一干二净。她却主动承担所有“罪名”,为此丢了工作,遣返回乡,从此她对爱再无渴望,也再见不到她脸上的欢颜。在那个特殊的、依旧保守的年代,她终究抵挡不住世俗的非议,她选择了隐匿在聚少离多的婚姻里,她做出这个选择时,嘴角泛起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几年之后,还是逃不过离婚,她说:“大家都是这么过,可我,支撑不住了。” 

《爱情的牙齿》是知道人之疼痛的,也知道这种疼痛之深刻和持久,因为越是不真实,就越是不舍。当一个人去意已决,若换位思考,也觉得当放则放才是归宿,同样精彩。若一个人万念俱灰,也觉得情到深处才会欲罢不能,自然而然。这样,在爱的天平上,人人都是无罪的那个标准砝码。少有人能在恋爱之路上愈挫愈勇,年纪越大,就越会相信宿命。木心写《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文,通篇不换行,末了也归结到宿命:“这又何能持久,我总得直起身来,满脸赧颜羞涩的接受着宿命的倒影,我也并非全然悲观,如果不满怀希望,那么满怀什么呢?……”富兰克林那样的百科领袖也说过:“我绝不反对把从前的生活从头再过一遍。” 《爱情的牙齿》中的她,多年以后,估计也会说:“如果能够让我回到从前,哪怕用我的生命的10年、20年来交换,我也愿意。”??

 

 

   所以,关于“爱情”这个主题的一切,无论我们曾经因此遭遇何种命运的惊奇与暗示,只要它换一部电影来表达,仍然能赚取我们那沉醉密封的心灵。除了看电影,再没有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了吧。如果说,生活都在别处,那么,这个别处,希望就是“文艺片”,它是落满火红的凤凰花的一条安静小路,它让人们奔波的脚步和振颤的心灵得到了缓释,无论明天是否继续仓皇上路,此刻,因为电影,我们遭遇了另一个自己,不再孤独。

 

**********

补记:这些文字都在看电影之后立刻留下的。前段时间整理成这样的一份拼盘,有幸被《世界博览》杂志的编辑月静看中,截取了其中的千字发表,我当然很高兴。月静数次叮嘱我要常常练笔,我把这句话当成对我文字的赞赏,自然又是很高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877-341066.html

上一篇:常做善事,读书更佳
下一篇:读《阅读的女人危险》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3 赵星 黄丹萍 rjsyfft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