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商尺19.7 cm的证据

已有 5618 次阅读 2020-10-6 17:34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因殷墟出土有15.8 和15.78 cm 的两支牙质尺件,商尺为 16 cm似已得到学界认可。出土的西周璧羡(九寸),外径17.73 cm,以及对《考工记》的研究,认为周尺或齐尺为19.7 cm,但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以下省略单位 cm。

笔者觉得,商代尺长应该是19.7 ,而殷墟出土为8 寸的牙咫(19.7*0.8=15.76)。前述璧羡固然出土于西周墓葬,但其制作时间想来更早;而《考工记》不管成稿于何时,其所涉物件必然较早,且齐国承殷商之余绪,部分物件中体现商尺亦可理解,如兵马俑地砖有 42*19.5*9.5,添加灰缝则长43 2 周尺整,并未用秦尺23.1(国标红砖的尺寸是24*11.5*5.3,即添加灰缝长度为1/4 m)。

笔者从青铜器和玉器中发现周尺21.5,已进行充分论证;证据是很多的,再说几条

“杜廼松. 青铜器收藏鉴赏全集.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中众多周代器物与尺长21.5 相关,如春秋的邵王簋(P61)口径22、底座21.7*21.5;西周前期的卷体夔纹簋(P271)、中期的堆叔簋(P79),口径21.521.6,底座21.5;等等。这些设计长度都是一周尺。以下仅以书中的商代青铜器验证商尺19.7 cm

P232两面商镜:直径11.7,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直径11.8,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皆是六商寸,19.7*0.6 = 11.82。这是最直接的证据了。

青铜器的尺寸与范铸相关。“董亚巍.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 No. 9~11介绍商周簋器的范铸,主要过程是:(1)制作与簋外形相同的圆形泥胎,剖出1/4成为原始模;(2) 以其翻制阴模,用阴模翻阳模;(3) 阳模焙烧后翻制8件外范;(4) 4件内部贴与簋等厚的泥片,阴干后焙烧成陶;(5) 合范而成芯盒,填泥于内,捣实而制成泥芯;(6) 腹腔和底圈的泥芯之间垫入铜片,与另4件外范合在一起而铸簋。下图是从董亚巍先生论文复制的。

84C3D99D-5A12-471D-B663-D94B6699E842.jpeg

制作青铜器对口径和通高当然有预定值,但模范制作程序较多,泥土也会收缩变形;关键部位可用固定长度的专用尺件校核而保证尺寸。笔者觉得,实际控制尺寸是腹径或胸径,而不是口径。腹腔和底圈的泥芯之间需垫入铜片,也有可能影响通高。

DC1CD8FD-BF42-403F-849B-C54A92BF82A3.jpeg

18B7E88A-F969-46AA-9AEB-693C8EC326B3.jpeg

P42D: 上方共罐的口径10.8即0.548 商尺,图上5.4;颈部图上4.9,计算为9.8即0.497 商尺;胸径图上8.8,计算为17.6即0.893 商尺;高16即0.810 商尺,所多2 mm 或许是加工误差。显然,以商尺19.7 计算,共罐的基准设计长度即颈部5寸、胸部9寸以及高度8寸都是整数。图上不能准确测量底径,但估计是3寸整。

书中多给出口径和通高,图上测量、计算,可确定腹径或胸径,并估算主体高度除一件物件,腹径或胸径与整尺寸的差异小于2 mm。就书中直接提供的数据而言,口径预定尺寸是整寸或5分,但存在加工误差;通高3个为1.25 商尺,6个与整尺寸差别小于 2 mm;可以相信主体高度都是整尺寸。所列13件青铜器基于商尺19.7 设计,没有疑问。

shangchi 2.jpg

图上测量数据精确到 mm;若尾数在0.5 mm 附近,口径向下圆整,腹径或胸径则向上圆整。

又,P211 兽面纹鼓:鼓面直径 38;但众多网文数据都是39.5,即商尺整。此外,安徽博物馆藏的商代兽面纹铜尊1957年安徽省阜南县出土,高47,口径 39.3就是二商尺整;而不计圈足,尊体高度也正好二商尺呢。

如前篇博文所说,尺长19.7  cm 大致是身高1米70者拇指与中指张开距离,或许商代之前就开始使用,如上海博物馆藏新石器晚期的神面纹玉琮 高39.3 就是二商尺 19.7*2 

文物保管部门直接测量青铜器相关部位尺寸,即可确认设计时所用尺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253393.html

上一篇:周尺的确定及楚国的用尺
下一篇:从陶器说史前的尺长 18.5 cm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17 刘炜 郑永军 杨学祥 王从彦 杨卫东 朱晓刚 范振英 张晓良 杨正瓴 钟定胜 史晓雷 李毅伟 吴晔 段含明 檀成龙 韦四江 黄建斌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