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敌对与时间透视 精选

已有 4465 次阅读 2021-9-1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敌对,又称敌意,是人类个体与他人的一种对立情形,本身就是一种人际冲突,很容易进一步造成更糟的结果。诚然,人类个体与其他动物之间或者其他动物之间也会产生敌对,不过,本文只涉及人类个体之间的敌对。像焦虑一样,敌对可以分为特质敌对和状态敌对。从现实性来讲,后者是更普通、更常见的,因此,这里主要考察状态敌对问题。

若干年前,一名初中生XXX晚自习时用教室讲台处的插座给手机充电,被巡班的任课教师看到了。“这是谁在给手机充电?我把充电器没收了啊!”教师大声对全班同学说,与此同时,他把充电器拔下,拿在手中。XXX见状,几步冲上讲台,要夺回充电器。教师一闪身,让他回到座位上学习去。XXX吼道:“你今天不把充电器还给我,我就把你的U盘扔进厕所!”

几年前,一名大学生YYY在参加一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时,他悄悄从裤子口袋取出事先制作的小纸条,对着上面的内容答题。监考老师发现后,当场取走小纸条,回到讲台,按照监考纪律,在考场记事上记录此事。YYY目睹监考老师记录他作弊的事实,忽地从座位起来,拎起自己的物品就离开考场,临出门口,回头指着监考老师说:“我要砸你家窗户!”

更早的时候,一名大学实习生ZZZ在试教过程中,临时随意扩充授课内容,讲了很多与教学内容不甚关联的材料。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已经怀孕7个多月,坐在后面听课,见此情景,就不断示意,让ZZZ回到正题。ZZZ没有理会,只管自己一路讲下去。下课时,指导教师对全班同学说:“这节课的内容,我稍后给大家再讲一遍。”ZZZ十分气恼,他冲着指导教师说:“你让我下不来台,我让你孩子生不下来!”

显然,XXX与巡班老师处于敌对之中,他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敌意,并扬言报复。同样,YYY与监考老师处于敌对之中,他对监考老师充满了敌意,也扬言要报复。还有,ZZZ与指导教师处于敌对之中,他对指导教师充满了敌意,亦扬言要报复。

由此可见,敌对是情境性的,是个体感到自己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认知和情绪不平衡状态,很容易诱发报复性言语和行为。特别地,个体受到的损害往往是自己先有不当或错误行为,他人在照章办事过程中产生的。个体的行为本身就有问题,继续敌对和报复,只会对自己产生更大的损害,同时,对他人也会产生伤害。

当然,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敌对没有前述例子那么暴烈,个体也不一定直接扬言要报复,但是,敌对的情境性是突出的。例如,在街上行走,不小心碰了别人一下,道歉稍迟,对方都可能显出厌恶的表情,内心升起一定程度的敌意。

从时间透视的角度看,敌对是相应个体特别关注现在而极少考虑过去和未来的一种表现,是应对现在的一种非理性手段,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此时,个体关注的现在,是特殊的情境,是自己有不当行为或错误行为的情境,是自己的不当行为或错误行为被发现的情境,是自己将会由此而受到损失的情境,从而,个体的情绪唤醒十分强烈,严重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致使认知失调、情绪失控,说出不当或错误的话,做出不当或错误的事。

有过这种情形的人往往会在事后说:“我当时就是头脑发热,就是太冲动而失去理智的。现在很后悔……”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产生敌对时,个体几乎只关注现在的即时感受,不考虑过去习得的规范和未来的严重后果,并且情绪居于支配地位的事实。

同时,敌对产生的前提,其实是个体过去形成的观念或做出的行为不当或有错。如果没有这样的不当或错误观念与行为,也就不太可能产生敌对。

因此,依照时间透视,可以提出减少和预防敌对的如下策略:

其一,形成正确的观念。个体应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合理、适当的认识,清楚现在的情境与未来的结果,都是过去的积累,要想现在顺利、未来美好,那么,得有过去的准备、努力和付出。切实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真正明白成功和成就都是基于过去的,就能有效减少不当和错误行为,就能减少出现人际冲突的情境,也就可以减少敌对。

其二,养成良好的习惯。个体应当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学会“思前想后”,在时空维度上,“前思思,后想想”,从而,避免只关注现在或格外关注现在,而不关注或很少关注过去与未来。有了这样的习惯,就可能避免冲动,就可能避免人际冲突,也就可能预防敌对。

总之,敌对的出现与个体当前的情境有关,也受到个体过去、未来信息的影响。预防和降低敌对的一般策略是,形成正确观念、养成良好习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2442.html

上一篇:强迫与时间透视
下一篇:恐怖与时间透视
收藏 IP: 113.13.46.*| 热度|

22 张晓良 杨正瓴 鲍海飞 王安良 周忠浩 黄永义 刘秀梅 郑永军 张利华 曹俊兴 武夷山 李学宽 宁利中 杜占池 晏成和 崔树勋 李东风 胡泽春 许培扬 张鹰 王平平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