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一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只是特定观念所致 精选

已有 7145 次阅读 2021-6-6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上午,我参加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活动。轮到我指导的学生陈述与答辩时,我需要回避,就到休息室休息。其间,一位同事招呼另一同事喝听装咖啡,后者连连摆手:“我不喝咖啡了!昨天就是因为喝了咖啡,晚上一直睡不着。”前者笑着说:“昨天不是下午喝的咖啡吗?怎么到了晚上还睡不着?”后者认真地强调:“是啊,我昨天下午喝了咖啡,到了晚上就睡不着了。”

我对后者说:“你昨天晚上睡不着,不是因为你昨天下午喝了咖啡,而是因为你认为喝了咖啡会让你睡不着。”前者若有所悟地说:“就是心理暗示作用。”

在博文《给个理由先:人的行动为什么需要依据?》中,我曾经提到,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观念系统里。这些观念,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可能是听说的或看到的,也可能是在经验基础上改造或创造的,已经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指导着或规定着个体的生活,有的具有积极意义,有的具有消极意义。

各种观念通常以简短陈述或词语的方式存在,例如,“咖啡能提神”、“好人有好报”、“世上还是好人多”、“晚上喝茶睡不着觉”、“做梦影响睡眠”、“青春期是危险期”。人们说话或写作时喜欢用“常言道”、“俗话说”引出和表达这样的观念。

心理学中有安慰剂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来说明观念对人的作用——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的意思非常相近。简单地说,个体有什么样的观念,就容易达到或发现什么样的结果。

一方面,个体在特定观念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身体和/或心理的变化,出现与观念相一致的现象。安慰剂效应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形——如果患者认为医生给他注射的药物是有疗效的,就倾向于产生相应的疗效。对于研究来说,安慰剂效应是需要注意的,以免得到错误的结论(Turkkan & Brady, 2000);然而,对于患者或一般人来说,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另一方面,个体在特定观念的作用下,倾向于关注对应的现象或证据,从而,放大有关现象或突出有关证据,甚至牵强附会地理解相关的现象或证据。自我实现的预言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形(Ford-Martin, 2001)——例如,倘若个体认为“咖啡能提神”,也就是影响睡觉,那么,到了晚上就容易真的出现难以入睡的问题。

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具有消极作用的观念,尤其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那些观念,比如,上述的“做梦影响睡眠”、“青春期是危险期”。由于这类观念往往显得有现实依据或研究证据,人们愈加相信,从而对人们的影响也愈大。

其实,做梦是非常复杂的生理与心理现象,也有各种理论解释,至少有一种理论认为,做梦具有保护睡眠的功能(Antrobus, 2000)——如果个体确信做梦了,那么也就可以确信自己当时处于睡眠之中;如果睡眠是让人消除疲劳的,那么做梦也是让人消除疲劳的。至于个体醒来觉得做梦影响了睡眠,那是个体认为做梦影响睡眠和/或反复思索梦境的结果。

同样地,个体的中学阶段是他/她茁壮成长、获取知识、体验人生、享受快乐的时期,却可能被各种不当观念左右着、裹挟着,特别是被其他人误解着、误导着,原本个体正常的发展过程,被人为地变成了所谓的危险阶段。实际上,青春期(adolescence)是心理学家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杜撰的——也正是霍尔,提出了“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期”的观点(Minderovic, 2001),并不断被演变成了“青春期是危险期”的观念。

一些主题的研究,原本是好意的,但是,很容易在研究的过程,特别是被其他研究者扩展与发挥之后,成为消极观念的发源地,造成无益的甚至不良的后果。例如,职业倦怠,可能诱导出了不计其数的职业倦怠者——原本正常工作的人,听说了职业倦怠,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尤其糟糕的是,有的研究者不断扩大研究范围,现在已经推及到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提出了学习倦怠;推及到了家长的教养领域,提出了父母倦怠;推及到了人们的婚姻领域,提出了婚姻倦怠……

显然,我们应当宣传和弘扬积极的观念,而不宜制造或渲染消极的观念。

参考文献

Antrobus, J. S. (2000). Dreams: Theories and research. In A.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8 Volume Set (pp. 81-8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ord-Martin, P.(2001).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B. R. Strickland. (Ed.). (2001). 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nd ed.) (pp. 571-572). Detroit: Gale Group.

Minderovic, Z. (2001). Granville Stanley Hall. In B. R. Strickland. (Ed.). (2001). 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nd ed.) (pp. 289-290). Detroit: Gale Group.

Turkkan, J. S., & Brady, J. V. (2000). Placebo effect in research design. In A.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8 Volume Set (pp. 210-21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0027.html

上一篇:利克特量尺与利克特量表:你真的理解吗?
下一篇:想到半夜,有了一条妙计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14 曾杰 段含明 李学宽 李毅伟 李东风 张晓良 刘俊华 孙颉 杨正瓴 康建 钟定胜 尤明庆 陆仲绩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