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战争、安定和心理健康:时代的脚步——禅的行囊(之四十)

已有 2044 次阅读 2017-12-25 10:2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旅游, 心理健康, 战争, 安定

导读:宝志和尚就是后来民间传说中济公活佛的原型。在传说中,济公看起来疯疯癫癫,但总是在帮助别人,惩恶扬善。看起来,作为原型的宝志和尚大概行为也的确有些怪异。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考证,人们在探索内心的某个阶段,心理状态可能会出现多种的可能性。如果这时候没有高明的老师指引,就有可能产生一些奇特的状态,类似于济公放诞的行为模式。在过去正统的儒家文化中,这属于旁门左道的标志。不过,今天的心理学已经开放了许多,了解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各种各样的隐藏动向和数不清的表达方式。只不过,大部分人都被束缚而不敢表达或者不能好好表达,因此变成了各种心理疾病。如果能够不受束缚,自由地表达自己,还能够扬善除恶而不伤害别人,就已经是高超的心理健康状态了。当然,如果能够在这个关键阶段得到明师指点,建立接近大家共同的表达方式,就更加理想了。

   关于佛道斗法的故事,在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吵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些多半都是一些并没有多大水准的粉丝团成员,为了替自己偶像叫好而编织的故事,或者发起的争斗。真正儒释道三家的圣人如果碰了面,或许会切磋琢磨,相互印证大道的领会,但绝不会斗得你死我活。就像《封神演义》里的那些热闹的狗血情节一样。

   事实上,如果一家的圣人遇上了另一家的新秀,还往往会设法指点一番,而不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那样,想办法灭了那个年轻人。据说,吕洞宾刚刚修炼有成时,拿着师傅钟离权真人的飞剑下山,就遇上了正在说法的黄龙惠南禅师。两个人在辩论中,吕洞宾未能获胜,但他认为黄龙南禅师是旁门左道,于是夜里就放飞剑来取禅师首级。不料飞剑一去不返,第二天他只好亲自上门拜访请教。黄龙南禅师趁机指点他一番,使吕洞宾彻底顿悟,从此就留意保护各种参禅修道的人。

   不过,这种情形只限于超越世俗的内心探索世界。一旦圣人被皇帝聘为国师,就要开始为国家谋划。如果两个敌对的国家都有国师,那么也很可能演变成圣人之间的战争——当然,未能让两个国家消除敌意,这两个圣人实在是生不逢时。后人如果读到他们的故事,也只有感叹一番了。


*****************


   一切得从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说起。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天柱山(当时叫霍山)封为中国的五座神山之一,也就是五岳中的南岳。汉朝皇帝崇信道教,因此当时五行观念深入人心。天柱山为南岳,五行属火,汉武帝曾在山谷上方不远处设坛祭拜,举行封禅仪式。不过,到了589年,天柱山就失去了南岳的头衔——这一称号被隋文帝改封给了衡山。

   被尊为南岳的天柱山当年吸引过许多隐士和修行者,宝志和尚(417514)就是其中之一。高僧宝志以行止怪异著称,他曾触怒南朝的齐武帝萧赜(483494年在位),以妖言惑众的罪名被投入了都城南京的大牢。直到二十年后改朝换代,梁武帝萧衍(502550年在位)登基,宝志才遭大赦。

   此时的宝志和尚已经八十五岁了,但身体依然健康,行动无碍。出狱之后,他云游天下去寻找理想的修行道场,最后选中了天柱山,但不巧的是,著名的白鹤道人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两人相持不下——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两个人不能同时在山上修行,这也许反映的是两种宗教之间的竞争。总之,最后两个人去找梁武帝评理,梁武帝不愿意扮恶人,就让两位高人斗法,谁先在天柱山立下自己的标志,道场就归谁所有。白鹤道人遣坐骑白鹤从南京直飞天柱山,而宝志和尚则祭起法器锡杖飞空,最后,锡杖赢了,于是宝志在天柱山麓选了一处洞窟修行。几年之后,有何氏兄弟三人入山隐居,在洞窟附近的山谷建起一所茅篷,后来兄弟三人舍宅为寺,请宝志住持弘法,梁武帝赐名山谷寺,这就是三祖寺开山之始。

   这位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在他长达四十八年的统治期间一共出资兴建了四百八十所佛寺,自称皇帝菩萨。菩提达摩入华之初,首先进入的正是梁武帝的领地广州。据说他曾上南京面见武帝。武帝问达摩:我修建这许多佛寺,有多少功德?达摩回答说:无功德。武帝一怒之下,将其驱逐出境。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因果,达摩才不得已而北上,将禅的种子播撒在少室山中。

   我在山谷里踯躅前行,时不时停下看两眼前人在路旁石壁上留下的题刻。为了方便游人阅读,三祖寺的方丈特意让人把这些摩崖题刻刷成了红色。我读到了宋朝宰相王安石(10211086)的一首六言诗:

   水无心而宛转,

   山有色而环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69-1091362.html

上一篇:担当、勇猛和洒脱:孔子提倡的人民素质——禅的行囊(之三十九)
下一篇:人文主义与科学:现代文明的起源——禅的行囊(之四十一)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