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首次增加跨学科门类/跨学院选课

已有 8300 次阅读 2013-10-9 10:55 |个人分类:和校长谈谈科学计量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学院, 同济大学

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15-newsid-40385-t-show.html

今天在同济新闻里看到这么一个消息。 说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首次增加跨学科/跨学院选课,内心深处涌出深深的感动,因为我曾经给学校领导提议学校应该重视跨学科建设,而同济大学校领导能把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馆员的话落实到治学计划里,对我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员,该是多大的恭维,而我又是多么荣幸啊。

当然,事情的起源是比较自私,我刚开始跟导师攻读学位的时候,导师给我说,我没有办法资助你。我当时就给他说,在中国,发表了国际文章,是有奖励的,我可以用这些奖励来资助我自己攻读博士。读博士期间,我发表了好些SSCI文章。但临到答辩,却发现同济大学只奖励SCI的文章,不奖励SSCI的文章,弄得我都没有办法去答辩。于是,就准备给校领导写信,反应跨学科研究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恰好那时,武夷山老师换届成为我们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会会长,组织我们科学计量学会到武夷山召开了一个有关跨学科研究的会议,在武夷山开会期间,为了不打搅别人睡觉,我把电脑朦在被窝里,给校领导写了第一封信。武夷山风光秀丽,我的文章因而也写得很有生气,当时,对学校的领导体系不大懂,就把信直接邮给了裴刚校长,主管文科的伍江校长,科研处的戴处长,还有文科办领导朱德米老师,朱德米老师看后,说我写得很有思想,思维缜密,非常有说服力。并趁着学校文科青年基金的申请,给了我第一笔研究经费。

但校领导一直没有回音。但在这次和校领导的交锋中,知道学校各个领导是有分工的,有人是专门主管科研的。而且,决策也是集体进行的。对我这么一个从底层反应上去的意见,当下就有这么一个回应应该是很不错的事情。朱德米老师当时劝说我不要把给领导的信公开发表,说同济大学是我们每一个职工的大学,我们都应该维护学校的声誉,我当时还没有这种感觉,一个挣扎在大学底层的员工,是很难有什么主人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自然希望我的研究有用武之地。所以,学校一有相关方面的动向,我就发表意见,希望把自己的研究和学校的建设结合起来,给学校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汲取以前的教训,我写信写给所有领导,也不指望回音,看到领导们把信看了,自己也心满意足了。只是这些年同济大学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研究,先是购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的仪器,然后又把跨学科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今天又看到同济大学把跨学科研究落实到教学计划中,怎么不令人感到欣慰?位卑未敢忘忧国,小小草民,不仅有一腔热血,还能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一直不敢相信学校的跨学科建设计划和我有关系,但上次参加副处级干部答辩,考评组组长给我说:你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这么一句话,作为同济职工,我满足了。

 

附件一:同济大学新闻报道原件:

 

 围绕“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社会栋梁”的同济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学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首次增加了选修一门(以上)的跨学科门类/跨学院课程,以提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专业复合。
     由于跨学科门类/跨学院选课是我校对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为方便学生跨选,研究生院在9月13日正常选课时间结束后,延长了一周的选课时间,并结合联合国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设,将这些课程纳入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供同学们进行跨选。
     从跨选进展情况看,研究生对此非常踊跃。目前,将跨选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已实现全覆盖(4226人),跨选课程达到828门,涵盖我校所有院系,其中跨选人数较多的包括建筑、人文、经管和传媒等专业的课程。跨选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为建筑城规学院的《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跨选人数达95人,而这门课程本专业的选课人数为194人。本学期已选跨选课程的总人数为2920人,其中博士生527人、硕士生2393人。余下的1306人计划下学期选跨选课程。研究生院准备在近期结合跨选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听取研究生、任课老师以及各学科专业委员会的意见,以修改完善跨选方案和规则。

 

附当时给学校领导写的信,2011年写的,两年过去了,这封信起到了它应该起的作用,同济大学领导能重视跨学科建设,一步一步落实跨学科建设,这封信就不再给同济大学抹黑了,而能体现出同济大学领导博大的心胸,和无畏而切实的探索勇气,在此,作为一个同济大学底层的员工,向领导这种重视民情的群众路线作风致以深深的敬意:重视跨学科研究,诺贝尔奖就在不远处招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731331.html

上一篇:听雨
下一篇:重视跨学科研究,诺贝尔奖就在不远处招手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4 曹聪 柳林涛 徐迎晓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