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案例选择:春江水暖我先知

已有 1872 次阅读 2020-8-10 16: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案例研究和系统整体的对立统一

校长眼里的学科生态系统:和校长不谋而通!

  案例研究设计原理 

    我之前主要按照两个原则来选择案例,一是私交好,允许我深入其内部,研究其科研活动的特征。二是这些团队有我需要的特征。而我选取的文理会聚这一特征,本身就是具有对同济大学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从医学专科性高校发展为综合性高校,50年代院系调整为土木类专科高校,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同济就确定了从专科性高校转变为综合性大学转变的发展方针。这些年经过土木专科性高校、到以土建为主的工科性高校、再到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高校的发展历程,最后要发展或者回归为理工文法医门类齐全并具有内在凝聚力互相支撑为一体、并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文理会聚是必经之路。当然,当时选这个课题,起因是我个人做文科研究在同济所遭受的政策歧视(同济理工科发表一篇SCI论文有奖励,但我发表同等水平的SSCI论文就不给奖励),所以一直想论证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重要性。起点虽然有点狭隘,但也确实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时也没有加演替功能,所以,案例选取的时候,也没有考虑所选案例在学科生态系统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否会对学科生态系统的演替发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现在加上了演替功能,就必须考虑所选取的案例,如何把自身的特征,通过其与局部的互动,影响学科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这就必须要选取在学科生态系统中具有战略定位的团队案例。这是个关键环节。案例团队的选取不仅仅决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团队的具体特征,多个学科联系的方式方法,还通过其于学科生态系统的互动,决定着学科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走向。可以说,案例选择,决定着研究方案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成果,如果选取不好,整个研究方案功亏一篑。

当然,在刚刚开始进行修改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甚至在TC和LL都指向用具有重大突破性成果和影响力的团队做案例来切入研究的时候,我都不以为然,觉得所选团队具有我需要的特征,并能分析出这种特征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就可以了(当然,之前所选的案例是从同济大学由医学建校最后又回归医学这一思路上选择的案例,也算是同济学科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在修改的过程中,有很多机缘巧合,天打地对地选择了能够实现所有这些功能的团队,尽管当时惘然,追忆起来,还是感恩上天成就。

申请季一开始,尽管手头的事情一时放不下,我还是觉得我该跟踪一下最新进展,酝酿一下修改方案,就查了一下文献。据我手机的记录,应该1月17日开始查的,第一遍查,看了几篇文章的摘要,感觉没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文章,就想换个主题词再查查,但在没有更新主题词的情况下,就按了检索按钮,突然就多了一篇蔡三发老师的文章:蔡三发,王倩,沈阳.(2020).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教授.电化教育研究,(2):1-5.立马下载看了一遍。因为蔡老师一直在支持我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个进展可以作为项目组成果来支撑项目申请,就特别兴奋。留意了一下,是刚刚在线发表的,就转到教育学科群里,说刚在线发表,可能蔡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就被我发现了,蔡老师说他前两天刚刚校正,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发表,还说我到底是图情人,收集情报能力的确很强。

是的,这篇文章是11:47分在线发表,我12:47分发到群里,我下载后还粗粗浏览了一下,还查了查其他资料后再转发到群里的,所以,可能在线发表的那一刻,就被我发现了。“春江水暖我先知”,我在同济教育学科群里这样说。作为一个研究同济学科生态系统的人,我从底层和数据观察着这一系统,敏锐地感知到同济学科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尽管我看到这篇文章,当时只是感觉这篇文章可以作为项目组成员的成果,支撑我来申请项目,压根就无法想象会和我的案例选择有任何关联。案例选择,总要得到案例团队负责人的允许,而且,把案例团队作为研究对象,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剖析。我和校长没有交往,就没有办法选择他的团队做案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1245781.html

上一篇:案例研究和系统整体的对立统一
下一篇:校长眼里的学科生态系统:和校长不谋而通!
收藏 IP: 111.187.57.*| 热度|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