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往事杂忆之七:过溜

已有 2080 次阅读 2020-3-25 09:3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过溜,就是在溜索上渡河。

网上查,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中所记度索寻撞之桥,大抵即指溜索。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即成溜索。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溜板),沿溜索从空中滑越渡河。(以上文字来自网络)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四川西南大凉山区的普格县,先是下乡知青,后来成为小学老师。在八年的山居中,曾经体会过溜索。

溜索过河,当地叫“过溜”,类似于过桥。只不过,过桥是在桥上步行走过或车过。而过溜,则是要在溜索上溜过河的。

当知青时,我所在的生产队,在则木河的西岸。而从西昌到普格县城的公路,弯弯绕绕。到了我们乡的地界,绕在了则木河的东岸。要上公路,必得过河。

枯水时节,我所在的生产队,有自搭的便桥,可以在便桥上走过则木河(参见我写的知青生活杂记之九:便桥一文)。但是,洪水时节到来之前,便桥就须拆去,否则会被洪水冲毁。在洪水季节过河,我们就只有绕路:要么绕到则木河上游的荞窝农场场部对面,在余家河坝过一座铁索桥。要么,绕到则木河下游的安木脚粮站对面,在那里过一座木桥。

从荞窝农场,顺着则木河畔的公路,往普格县城走3公里,是安木脚。安木脚有座跨则木河的木桥。桥的东端在安木脚,西端与进一条大山沟的大路(不是公路啊!)相接。过桥后,沿着大路,顺沟往山上爬。半个小时后,就到了耿底乡政府所在地,离我所在的生产队就不远了。

安木脚的桥,是什么时候修的?不清楚。我们下乡的时候,1969年,那座桥已经存在了不少年头了。不久,桥年久失修,已不能通行,需重建一座新桥。在老桥不通、新桥未成之时,为了则木河两岸民众的来往,就在安木脚,建了一条临时的溜索。

我当时是知青,进城过河,曾经过此溜索。故有过溜的经历。

安木脚溜的溜索,是用细钢丝和青篾丝交错扭编而成的,约有手腕粗细,横拉于河水之上。溜索的两端,固定在则木河两岸。但是,要过河,光有溜索不行,还得有套在溜索外面、滑动过河的溜筒。溜筒约有一尺长,由几个木块、竹块拼拢,用钢丝、青篾穿过每个木块、竹块,固定为一个中空的圆筒。圆筒里面是光滑的,套在溜索外面,顺溜索左右滑动。

溜筒的外面系有两组绳:兜绳和拉绳。兜绳就是一个以兜板为底的绳兜,周围的兜绳有四五根,每根长约一米,上端连在溜筒上,下端系在下方的一块小木板(兜板)的周边。拉绳则有两根,溜筒的前后各有一根。拉绳一端固定在溜筒上,另一端分别连接在河两岸的溜索固定处。两根拉绳都很长,在岸上拉动拉绳,就能够拉拢溜筒。

兜绳系着的兜板,是过溜时人坐的。过溜时,人要先坐上兜板,将两腿分别伸进相邻的兜绳中,两腿之间一定要有一根兜绳。然后,坐在兜板上,背后也要有一两根兜绳。这样,四五根兜绳就把坐在兜板上的过溜者兜住,减少了过溜时人从溜索上掉下的危险。

过溜者在兜绳里坐稳实后,双手紧握住上方的溜筒或兜绳,向河挪移。待溜筒移到溜索离地较高处,双脚快离地时,就把脚往地面向后一蹬。溜筒就借助于蹬力和人的重力,顺着溜索的倾斜,飞快地向对岸溜去了。

网上说,溜索有平溜和陡溜两种。平溜只有一根溜索,基本平直,没有斜度,来往过河都可以溜。但这种方法比较吃力,因为溜索中段会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溜索中段的下垂处以后,还要借助四肢的力量,悬吊在溜索上向对岸攀爬。陡溜,则有两根溜索,一高一低,来去渡河是用不同的溜索。溜索都是一头高,一头低,有一定的倾斜度。过陡溜时,人都是从溜索高处溜向低处,就不必悬吊在溜索上向对岸攀爬了。这种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

安木脚的溜是平溜,只有一根溜索,来回渡河都是它。无人过溜时,溜索的自重使溜索微微下垂,大致保持略为平直的弧形。人过溜时,由于人的自重,溜索不会保持平直,而是随人向对岸的溜动,而发生下垂。人溜滑到溜索下垂的最低点以后,溜筒就停止滑动了。这时,过溜者就要手脚并用,一把一把地在溜索上向上攀爬。这时,是过溜最吃劲的时候,千万软不得手啊!

溜筒上的拉绳,在这时就有用了:如果对岸有人,就可以拉动系在对岸的拉绳,把吊着人的溜筒拉向对岸,顺利过溜。

如果对岸无人,就只能在溜索上靠自己的力气向对岸攀爬。攀过河后,脚下已是陆地。但溜索离地面还较高,人还不能下溜索。继续攀爬,脚下的地面越来越近。到双脚快触地时,就可以离开兜板,站在地上了。这时的脚下,已经是对岸的地面了。

是以过溜成功!

如果想过溜,而溜筒在对岸,怎么办?这时,就可以拉住系在岸边的拉绳,把溜筒从对岸拉过来,再坐上兜板,过溜到对岸。这就是拉绳的另一用处了。

安木脚的溜,可能存在了不到一年。新桥建好,溜索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溜索尚存时,我有幸在那里过了几次溜,我的人生,才有了过溜的经历。

则木河的溜,是沟通山区交通、靠人的重力和自滑自攀过溜渡河,当属于原生态级别的。以后,在北川的九皇山,看见了当地景区为开发旅游而建的溜,那是为了收旅游者的钱、不是为了交通来往。在新闻里,也看见了金沙江上的溜索笼,是靠卷扬机拉动过江的,应该属于半机械化的溜了。

写到这里,想起来,安木脚的桥,现在还在吗?在电脑上,打开最新的卫星地图,找到普格县的安木脚村。在村边的则木河畔,记忆中的老桥和溜索所在位置,依稀可以看见跨河的一座桥。尽管图的精度有限,看见的桥是模糊的。但当年桥、溜所在地的地形,应该不会有很大改变的。从周边地形地物推断,当年的溜就应该在这里了!

我的过溜经历,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留下的鲜活记忆,现今已模糊残缺。还记得的,是初次过溜的心情。坐上兜板,人已挂在溜索上。数十米的下方,汹涌的则木河水奔突翻波,水声轰鸣,心情是既忐忑紧张,又有种跃跃欲试的兴奋。待到过溜时,身悬索下,疾滑似风中鸟。眨眼间,已越急流,近对岸也!

(图片来自网络)

溜索1.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8125-1225172.html

上一篇:庚子年二月廿九
下一篇:宅居观花之艳丽
收藏 IP: 153.0.156.*| 热度|

14 郑永军 舒红 武夷山 朱晓刚 夏炎 宁利中 康建 尤明庆 刘钢 蒋德明 杨正瓴 刘炜 张晓良 徐长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