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我在昭中学油印

已有 2788 次阅读 2020-2-29 16:1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昭觉读中学。

当时,昭觉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昭觉中学是昭觉县唯一的中学。

五十多年前的上世纪60年代,铅字印刷尚不多,现在风行的电脑打印更是闻所未闻。学校的考试试卷、半期和期末的学生通知书、复习资料等等,大量的文字材料,都需要刻写、油印。所以,刻写、油印工具就成了学校必备的办公设施。那是油印机的黄金时代啊!

昭觉中学是1958年才开始招生的新学校,校舍简陋,没有专门的刻写和油印人员。刻写、油印的工作,都是由老师们在教学之余,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的。

我在19627月考入昭觉中学,19657月初中毕业;随即被录取为昭觉中学首届高中学生,成为高1968级的一员。

昭觉中学的学生,当年都是住读生,一个星期有6天,在校上课,吃、住都在学校。每天,除了上课和下午一个小时的课外活动,自习很多:早上,早饭前,是一节45分钟的早自习;下午,正课上完后,有一节自习;晚饭后,是两节晚自习,然后,上床,熄灯,就寝。

自习干什么?早自习是朗读语文课文和外语(俄语),下午和晚上的自习是做当天布置的各科作业。作业做完了,就复习或预习功课。

我做作业很快,作业一会儿就做完了。余下的自习时间,就陷入无聊。有段时间,在学校图书柜里发现一本《钢笔美术字练习》,里面有各种字体的钢笔字练习字帖,什么等线体、魏碑体、仿宋体、斜体,琳琅满目,大开眼界。于是,有空时,我就翻开书来,练字。

初二的一天,数学老师把我叫到教师办公室,对我说:交给你一个任务,为班上刻写数学复习题。要尽快刻完,大家复习的时候要用。

说完,就拿给我一只铁笔,一块钢板,一筒蜡纸;还有一本“中学数学复习题集”,书里面夹了一张纸,上面写明了要刻写的数学题编号。

这是我第一次刻写蜡纸。以前都是看别人用铁笔在钢板上面刻写,现在,要自己刻写了。看者容易做者难啊!心里忐忑起来。

万事开头难。既然开始了,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学习刻写和油印技术了。

现在想起来,这就是我学习刻写和油印的开始啊。

为什么会选我去刻写呢?也许是要用我写字的长处?也许是不让我有太多的余暇时间?也许…………我到现在也没有明白。

刻写的工具不复杂:铁笔、蜡纸、钢板。

铁笔,是钢针做的笔头,加上塑料做的空芯笔管。空芯笔管里面,一般配有几支备用的笔头。在钢板上刻写,笔尖容易磨秃。磨秃了,可以换个新的。

蜡纸是一种表面涂了一层薄蜡的特制纸,是半透明的,可以看见蜡纸上印好的各种文字格,也能够透过蜡纸,看见蜡纸下面摆放的图像文字。蜡纸上印好了文字暗格,是方便刻写的。所以,按纸上文字暗格的不同,蜡纸分为通用格、田字格、横书格等。

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字,必须在蜡纸下面垫上一块长方形的专用刻字钢板。钢板的表面布满了左撇右捺且垂直交叉的均匀细纹。通常,条形的刻字钢板嵌在一块光滑木板上面的凹槽里。

在钢板上刻蜡纸时,刻写者要握紧铁笔,刻写时要比一般书写时更用力,才能把蜡纸刻透。印刷时的油墨,就能从蜡纸刻透了的地方渗出,留在下面的白纸上,成为印迹。油印,就成功了。

刻蜡纸,手上的运力很讲究,力量的大小要恰到好处。用力太大,刻重了,容易把蜡纸划破,油印时会漏油墨。用力不足,刻得轻了,没有把蜡纸刻透,印刷时就印不出字来。

如果字刻错了,要修改,就把刻错的蜡纸下面再垫张蜡纸,二者叠放在嵌钢板的木板上。然后,用铁笔的空芯笔管管尾,在蜡纸修改处,用力反复摩擦下压,使下面蜡纸的蜡,填充上面蜡纸的错刻处。摩压一阵后,拿起刻错的蜡纸,对着光亮看:如果刻错处像未刻处那样不明显透光,就可以在原蜡纸上,继续刻写了。

蜡纸刻好了,接下来就可以用油印机来印刷了。

油印机,是当时学校购置的高科技办公用品。据我所知,当年全校只有一台。后来,那台油印机用久了,不灵光了,就又购了一台新的。旧的,继续用。

油印机,是一个箱子。打开油印机后,箱盖和箱底,就成为左右两边:一边是调油墨的,一边是印刷的。

调油墨的一边,在盖内嵌有一块玻璃板,是供滚筒调油墨用的。使用时,打开油墨盒,从盒里取出适量油墨,放到玻璃板上。再用滚筒在上面来回滚动,将油墨调软,均匀涂抹在滚筒上面。如油墨太硬、浓稠,可适量放点煤油,使油墨软和、稀释。当油墨在滚筒的滚压下,逐渐均匀和软,整个滚筒都沾有油墨后,就可以印刷了。

印刷的一边,面上是一个纱框。纱框远端固定,近端可以掀起来。纱框下,是放置欲印白纸的底板。揭开底板,下面的箱底是放置滚筒的地方。使用时,先将纱框擦干净,然后把蜡纸蒙到纱框下。蜡纸必须铺平整,千万不可折皱。纱框上下各有一道横槽,两侧还有几个旋钮,是用来固定蜡纸的两端和两侧的。

油印时,先要“打油墨”。就是把刻写好的蜡纸,在纱框上安装妥当后,在纱框下方的底板上面,垫上一些旧报纸之类的吸水性好的废纸。然后,用沾满均匀油墨的滚筒,在纱框上面滚几个来回,使油墨铺满整张蜡纸。再稍稍用力,将滚筒在纱框上面慢慢从头滚压到尾,使油墨能够透过蜡纸上刻写的字迹,印到下方的纸上。如果试印出的印迹字画清晰,符合要求,就可以印刷了。

正式油印时,在底板上放上一叠白纸,用油印机上的夹子夹牢。油印时,左手把纱框压下,右手握着滚筒把,适当用力按着滚筒,在纱框上滚动,从近端滚向远端。然后,左手把纱框掀起,把刚印好的那张纸向外翻出来,露出下面未印的白纸。然后,又把纱框压下,滚动滚筒,印第二张了。

这样压一次纱框,滚一次滚筒,只能印出一张。印一张,就翻一张。

所以,油印就是:压一次,滚一次,翻一次的反复循环活动。要印多少张,就来多少回循环。

要注意的是,在印刷过程中,是在纱框上向前推滚滚筒,一般不能往回滚滚筒。若来回滚动滚筒,容易把纱框下的蜡纸滚皱或走移,导致印出来的字迹变形、模糊,甚至无法辨认。蜡纸皱了或走移了,就要停止印刷,把蜡纸取出,拉伸后,再次固定在纱框上,再印刷。油墨少了,印出来的字迹不清晰,就要在滚筒沾上油墨,再滚一次。直到印完为止。

印刷完了,取出蜡纸,把纱框擦干净,把滚筒放到底板下面。然后,合上箱盖和箱底,关好油印机。如果印制的是保密材料,如试卷,还要把蜡纸和印废的废纸全部拿走、销毁,不能让它们留在油印机箱里。

初中三年,高中一年,刻写、油印过不少的材料,如数学复习题,外语复习资料,等等。

高中才读半年,就到了1966年。然后,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既然是文化的大革命,写写画画自然是少不了的。我在中学里学到的刻印技术,也就热炒热卖,派上了用场:开始是刻印传单,然后是自编小报。

三年多的文革实践,使我的刻印技术有所提高。从刻写文字,到刻写歌谱、摹刻图形人物。从单纯刻写,到文图编排、刻画油印。由单色油印,到双色同印,在一台油印机上,一步完成。

1969年,在“九大”后,学生们经过了三年的文革,觉得呆在学校,无事无聊。于是,有人提议:编印一本歌本。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

先选出了几十首当时的热门歌曲,找歌谱。钱、崔二位同学和我负责刻写。

油印机印出的纸,是8开。我们设计的歌本,是16开。所以,一张蜡纸,是按照两页来刻写的。几十首歌曲,刻了几十张蜡纸。

所有歌曲刻完后,把刻好的蜡纸汇集到一起。整理汇总以后,刻写目录,绘刻封面。每首歌谱后的大块留白,也要填刻的。

油印时,按照事先计划好的印数,先把纸张数足,分为一叠一叠的。每叠纸是一张蜡纸的印数,规定多数几张,作为备用。多得少不得啊!印完一张蜡纸后,从油印机上取下印好的一叠成品,放在一边。再把下一张蜡纸上在油印机上,打好油墨后,把下一叠数好的白纸夹上,就可以印下一张了。

歌本的封面,不是用的打字纸,是用较厚实的纸来印制的。封面是同步双色油印的,就是滚筒在纱框上滚一次,就印出来黑、红两种颜色的字画。

所有的蜡纸都印完了,就把印出的纸张,先沿中对折。再把折好的每叠纸,按页码顺序放好。按页码顺序,一叠折纸里面取一张。拿完了内页,再加上封面和目录,歌本就齐了。装订后,就是一本透着油墨香的印刷品了!

半年后,当年的十月,全校学生就在“接受再教育”的号召下,下乡当知青去了。我也带着我们自编自印的歌本——那本“井冈山之声”,离开了校园。…………

 

1978年,考入高校后,看见高校的各系和各处室的办公,仍然多使用油印机。系上还有专职的刻写绘图员。我们使用的教学讲义,也有一些是油印的。

以后,学校有了中文打字机,可以在蜡纸上直接打上中文,然后油印。所以,蜡纸的手工刻写,就很少存在的价值了。

而今,学校里有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在学校里打印试卷等资料早已不再是一件难事。旧时的铁笔、蜡纸、钢板、油印机等刻写工具早已无影无踪了。要想一睹它们昔日的风采,可能要到某个博物馆,或者在网上百度一下才能见到了。

想起五十多年前,在中学时代用过的铁笔、蜡纸、钢板、油印机,感觉已然成为一种回忆。唯有那淡淡的油墨香,似乎还萦绕在身边。

喏,这就是那本井冈山之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8125-1221054.html

上一篇:夏威夷的海滩和海湾
下一篇:三月的花
收藏 IP: 153.0.156.*| 热度|

9 武夷山 郑永军 王从彦 舒红 张晓良 朱晓刚 薛维华 刘炜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