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置顶 · 再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热度 3 2021-6-5 15:21
收稿日期: 2020-08-10 作者简介: 吕乃基( 1945- ),男,上海市人,教授,研究内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知识论,全球化。 摘 要: 世界1必然突破自己的“界”,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生成新的自然界。世界3的演化路径,其一跟随由世界1生成世界2的脚步,行将突破;其二,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 ...
个人分类: 科技|924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3
南京的朋友看过来:“现在是红灯……”
热度 1 2009-12-5 09:46
吕乃基 家中杂务,耽误时日。发文和回复评论、留言都拖延了,致歉! 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 居住在南京的朋友,或近期到过南京,并在交通繁忙路段行走过的朋友,应该对这两句话不陌生。 记不清确切时间。就 ...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93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1
中国:大科学还是小科学?
2009-11-27 12:31
吕乃基 博主日前发了 科学家目光的变迁 一文。科学家在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及仅与业内同行有所交流时,大致就相当于小科学,而融入社会之时,即为大科学。 小科学和大科学是科学社会学家描述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称谓,前者大致尚 ...
个人分类: 科技|10807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家目光的变迁
2009-11-24 22:37
科学家目光的变迁 科学家,小科学,大科学 吕乃基 在近代科学兴起之时,科学家埋头于自然,一心只问窗外事。理性、客观,是他们追求的境界。有人戏言,若有可以测试人的内心的温度计,将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温度接近于零度。一位地质学家用小锤敲击国会大厦的墙脚,当被警察质问时 ...
个人分类: 科技史|507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定要有大师吗?
2009-11-20 22:09
吕乃基 季羡林走了,钱学森走了,还有某某走了。大师们纷纷驾鹤西去。还有没有大师? 钱学森问温总理,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师,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艺术史、文学史等和科学史、社会史有着根本的不同 , 在科学和社会领域 , 虽然局 ...
个人分类: 教育|6701 次阅读|11 个评论
怎样看恩格斯关于牛顿的两段话?
2009-11-19 09:16
吕乃基 各位,近日因忙于搬家,千头万绪,疏于交流,抱歉!估计要一直拖到年底。但我还是会努力。 恩格斯在评论牛顿及由他奠基的机械自然观时说:开始时那样革命的自然科学,突然站在一个彻头彻尾保守的自然界面前,以及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 ...
个人分类: 科技史|72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世界3与世界1的对应关系——学科分类的依据(一)
热度 1 2009-11-7 20:47
吕乃基 现代有不少关于科学分类的论述,大多强调按运动形式的不同即高级与低级之分来作科学分类,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若不深入到本质,不贯穿以历史的观点,那么科学的分别是各门学科的并置。它们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它们的联系也反映了自然界的整体,但所反映的只是自然现状的静止的图景。仅基于这种思想的分类,与19世纪孔德 ...
个人分类: 科技史|10021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1
为墙角下的嫩芽预留的发展空间——2001年的预测和建言
2009-11-7 16:52
吕乃基 以下这段文字是 2001 年本人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近日偶然翻阅,以及恰逢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颇有感触。 WTO 对中国的整体影响有这样的特点:给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带来更强的冲击 , 而给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材料密集的产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留有较大 ...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