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置顶 · 再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热度 3 2021-6-5 15:21
收稿日期: 2020-08-10 作者简介: 吕乃基( 1945- ),男,上海市人,教授,研究内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知识论,全球化。 摘 要: 世界1必然突破自己的“界”,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生成新的自然界。世界3的演化路径,其一跟随由世界1生成世界2的脚步,行将突破;其二,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 ...
个人分类: 科技|83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19世纪的纯科学有点像13世纪的经院哲学”——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六)
2010-1-18 21:44
吕乃基 近代科学经数百年发展到 19 世纪,已经取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全部科学的动机来自 4 个字:恐惧和好奇。恐惧在于担心自然界的动荡变迁会影响人的生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界的所知越来越多,支配能力愈来愈强,恐惧之心消退,好奇遂上升为主要的动机。为科学而科学即是 ...
个人分类: 科技史|5560 次阅读|没有评论
自然哲学的潮汐——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五)
2010-1-13 22:51
吕乃基 随着浪漫主义横扫欧美大陆, 自然哲学乘浪漫主义之风汹涌而来,并对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 自然哲学在古希腊形成后经过 两 千多年历程,或沉浮、或变种,但从未完全绝迹。文艺复兴后近代科学兴起,自然哲学对科学家的影响处处可见,在哲学 ...
个人分类: 科技史|70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孔子学院pk希望小学
2010-1-11 10:42
吕乃基   近日在网上看到 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王原采访中的一段问答,颇有意味,摘录于下: 环球时报:中国还有大量失学儿童,并有很多贫困家庭温饱不能解决。我们用大笔的财政投资来开设海外文化学院。您如何看这种强烈的反差?   许琳:中国只有出去了,才能让人家了 ...
个人分类: 教育|4245 次阅读|3 个评论
浪漫主义的搏动、冲动与反动——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四)
2010-1-9 08:22
吕乃基 在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的浪漫主义是一场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的运动。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这样的一种立场或思想状态,即它本身同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为一体,并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 浪漫主 ...
个人分类: 科技史|6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拿破仑的远见——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三)
2010-1-7 22:02
吕乃基 笔者在之前曾写过 19 世纪科学史:织网与回溯 和 进化思潮中的退化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 ,感到余兴未尽,欲就 19 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接着再写几篇。如果编号的话,已发的两篇分别为之一和之二,然后就从之三接着。本篇之后,预定的题目大概 ...
个人分类: 科技史|456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热度 2 2010-1-5 09:52
吕乃基 近日,科学网上指责学术造假的博文颇多, 杨文志 教授的博文对此作了集中梳理,众网友认为井冈山大学造假者是牺牲品有之,反驳者亦有之。还有对 SCI 、 CSSCI ,以及期刊规格的过度强调,课题和课题的规格,校园里计算绩效等的评述。有人认为学术界应洁身自好,不能突破底线或不可交换价值&rdquo ...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10911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2
本科学什么?
2010-1-3 15:28
吕乃基 都说不能入错行。本科选择专业务必慎重。 兴趣?能力?就业前景?薪酬?社会地位?舒适?性价比?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虑。不过,所有这些因素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兴趣和能力。本来,一个正常的儿童,可能有多种兴趣,并且显示出在某些方面特殊的才能;不过作为一个在中 ...
个人分类: 教育|808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后记)——科学网的“绩效”:点击率是科学网的GDP?
2010-1-1 07:44
吕乃基 完成了与 武夷山 老师商讨的三篇文章,自我感觉收获良多。正是在对话中,观点得以扩展和深化,由此也引发对科学网的一点新的认识。这种感觉在一开始打算写这一组文章之初就已经有了,年终了,各位、各单位都在评价绩效。如何评价科学网一年来在质和量上的进展?与 武 老师有关又无 ...
个人分类: 杂谈|44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