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置顶 · 再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热度 3 2021-6-5 15:21
收稿日期: 2020-08-10 作者简介: 吕乃基( 1945- ),男,上海市人,教授,研究内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知识论,全球化。 摘 要: 世界1必然突破自己的“界”,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生成新的自然界。世界3的演化路径,其一跟随由世界1生成世界2的脚步,行将突破;其二,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 ...
个人分类: 科技|8352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艺术与科学的“姻缘”——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近代科学兴起的关系
2009-10-29 07:41
吕乃基 近代科学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 , 而文艺复兴的重要特点之一 , 就是以绘画和雕塑为中心的艺术获得了高度发展 , 这决不是偶然的。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化现象中 , 艺术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首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以人和自然为对象 , 抛弃了上帝与神 , 即使艺术家们笔下 ...
个人分类: 科技史|12490 次阅读|8 个评论
进化思潮中的退化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
2009-10-20 20:47
吕乃基 在这一时期由星云假说、地质理论、直至进化论组成的发展观、历史观、或进化浪潮中,有个不谐和音,那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谐和,首先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虽也有观察依据,但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对于发展、变化、或进化的信念,无论这种变化是机械的还是辩证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绝无观念指导 ...
个人分类: 科技史|8589 次阅读|5 个评论
19世纪科学史:织网与回溯
2009-10-18 10:29
吕乃基 19 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从原子 - 分子论到细胞学说到电磁理论,硕果累累。总体而言,可以归为织网和回溯。在经历了 17 、 18 世纪各门学科分门别类收集资料之后, 19 世纪开始建立各门学科内部各分支的联系,并进而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即着手编织自然现象之网,这是 19 世纪科学收获的一个重要方 ...
个人分类: 科技史|65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再认识
2009-9-26 10:05
吕乃基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起到划时代的影响。 首先,人类度过几百万年以改进工具为标志的物质时代,从此 跨入能量时代 。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近代科学革命的物化。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无关,是工匠经验的积累,实际上,工业革命中大量应用了力学知识,表现在纺织机械 ...
个人分类: 科技史|8724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宗教、世俗大学、大翻译运动——走出中世纪(之四)
2009-8-29 21:20
吕乃基 随 着 10 世纪后西 欧先进生产力亦即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 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生活开始好过起来,由此带来整个社会的世俗化 。社会的基调由彼岸回到此岸,来世回到今世。首当其冲的是宗教的变化,就某些方面来说,它几乎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 ...
个人分类: 科技史|114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世纪后期城市化vs中国当代城市化——走出中世纪之三
2009-8-24 16:12
吕乃基 承上文 手工业 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发生各自产品之间的交换。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等原因,各个庄园所擅长的手工业不尽相同,有的长于纺织,有的精于打铁,有的面包做得好,如此等等,于是这样的交换一般就发生在庄园和庄园之间。在 ...
个人分类: 科技史|62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走出中世纪(之一)
热度 1 2009-8-21 07:05
走出中世纪(之一) 吕乃基 日前, 李侠 老师发表布克哈特巨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书评,博主曾发表 在世界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不少人都体会到文艺复兴运动对于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要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就必须了解中世纪。中国虽未经历中世纪, ...
个人分类: 科技史|5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一个新兴文明往往在古老文明的周边地区发展起来
热度 1 2009-4-11 21:41
希腊:新星升起之谜(之一) 言必称希腊,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确实,每当翻开一本世界史、哲学史、科学史,往往始于希腊,彷佛希腊从零开始,似乎当时世界上只有希腊。然而,希腊并非从零开始,当时世界上也不是只有一个希腊。 新星升起的第一个因素: ...
个人分类: 科技史|466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