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松弛与紧绷 精选

已有 5448 次阅读 2017-12-22 08:50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波普尔, 松弛, 紧绷, 野性思维

吕乃基

1978年至今,从事科研和教学近40年,悟出“松弛”与“紧绷”四个字。

A.松弛

推荐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和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发达国家已经处在后现代,至少在学术研究上似乎已经这样了。人类越往前走,越回头看。20世纪“言必称希腊”,进入后现代则要看前传统。

列维-斯特劳斯在书中写道:野性的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处于不同阶段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

野性的思维既不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未驯化状态的思维,以有别于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它是现代理性所遗忘了的一种遥远的意识形态,是对另一种形态的“理性”的发现。

相当多的人在进入现代之后把野性思维抛掉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发达不能以抛掉野性思维为代价。数学是逻辑的抽象的,但是对物理概念这样的直觉,野性思维、发散、联想和逆向思维,这样的未驯化的野性思维会发挥巨大作用。

这就是“松弛”的一个含义,重在思维方式,保留、唤醒、发展“野性思维”。

“松弛”的另一个含义是,不阈于己见。随时展开对自我的怀疑与批判,随时准备拓展自己的心胸,朝着更宽更厚的方向。

B.紧绷

关于“紧绷”,印象最深的是某一次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赶在一起了,要求在一星期内评阅五篇博士论文,每一篇博士论文十五万字,五篇有七十五万字或者更多。如果是一百多万字的金庸的小说那不在话下,两个晚上就看完了,而且可以把情节都讲出来。

但是读这些博士论文,而且是哲学的博士论文!神经要高度紧张,要仔细查看:文章中有作者自己的东西吗?有新观点吗?有错误吗?在看这些论文的时候,自己的思维一直是一把非常严格的卡尺,量一量,文中什么地方有问题。

更有甚者是评审各种申报课题与成果。申报者把自己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我这个东西不搞国家就完了!我这个东西已经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了等等。”还有得到什么权威人士的认可之类。

面对这些论文和申请,自我得保持强大的内心世界。松弛难,从这个角度来看紧绷更难。看任何东西,像看其他人的文章,听别人说话、开会、讨论,脑中有资本,心中有霸权。

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什么叫读图时代?比如用文字符号和逻辑关系写成的文章,还能不能说清楚事情,特别是如何用现代的一些确定的概念来描述后现代的“关系”和“涌现”呢?想起“后现代文本发生器”,把一大堆互相矛盾的概念放在一块儿。看那些后现代的文章,如云里雾里。有一幅漫画:夫妻俩去参观一个后现代派的画展,参观一圈以后,先生指着墙上的EXIT,说别的我看不懂,我只能看懂这个,我们走吧。

读图,现在是一目十行,看不懂文字,就读图。波普尔说人的眼睛是探照灯,做一个有霸权的解读者。在看一篇文章时,与其说我们在看这篇文章的好坏,不如说它在审视你,考验你的智力和知识储备:你看的懂吗,你看出我错在哪里吗?所以看什么,不看什么,看到了什么,从什么角度看都有赖于脑中是否有资本,心中是否有霸权。松弛难,紧绷更难。

C.松弛与紧绷

评阅论文,在挑错的同时,要发现创新之处。在排除那些附加累赘叙述的同时,随时要准备吸纳。“紧绷”,不是刚性的不差毫厘的卡尺,而是有空隙的细胞膜。

在某种意义上,人就是一个细胞膜,边界不能封闭,能进能出。细胞内的物质处于流变之中,“与时俱进”。可以在此时此地“柔情万种”,而在彼时彼地坚如磐石。

每个人的松弛和紧绷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细胞膜,这个细胞膜是他自己独有的东西,是他自己的隐性知识,意会知识,是他的虚数。

每个人都有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松弛与紧绷是生命的一道阀门,是生命之树的守护神。

松弛与紧绷,呵护与浇灌生命的守护神,比生命更重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090901.html

上一篇: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下一篇: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中国的实力
收藏 IP: 49.77.173.*| 热度|

18 武夷山 姬扬 鲍海飞 尤明庆 郭战胜 冯大诚 强涛 汤茂林 王代平 陈楷翰 黄永义 周猛 晏成和 胡业生 汪晓军 何龙 shenl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