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rMa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llerMaMing

博文

鹤鸣于天 精选

已有 5525 次阅读 2019-3-25 10:36 |个人分类:灰鹤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迁徙路线, 越冬地,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灰鹤基金

 灰鹤飞来萌动的地球复苏了


    上周一有鸟友报告灰鹤翻越天山,穿过了达坂城,来到了乌鲁木齐郊外的乌拉泊和柴窝堡湖附近。据统计总共有一千多只灰鹤,白天它们多数停落在玉米地里,像是在找吃的,还有一些灰鹤在湿地上空盘旋,寻找安全的栖落地。每年的这个时候,在乌拉泊湿地附近都可以拍到大群灰鹤,数量从几百只到上千只不等。有的时候灰鹤在乌拉泊湿地停留到4月初,然后陆续离开乌鲁木齐。
    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新疆5种鹤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每年春天迁徙季节,途经新疆的灰鹤数量超过一万只。它们在南疆的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北疆伊犁河流域等地逗留,补充完体力后,部分灰鹤会选择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天山中部的开都河流域、巴音布鲁克湿地等地“生儿育女”。大部分灰鹤继续北上,飞往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繁育后代。
    灰鹤(Grus grus),也叫普通鹤、欧亚鹤、仙鹤,属大型涉禽,喜欢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沼泽等地。时常以4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迁徒期间有时集群40-50只。在越冬季节,时常数百只集群在一起,最多可以数千只云集在一起。在中国,灰鹤的繁殖地主要在新疆巴音布鲁克以及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北部,灰鹤的越冬地主要在云贵高原和长江以南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灰鹤的迁徙路线在改变,迁徙的距离在缩短,甚至越冬地也发生了变化。
    3月20日,是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最后一天,我们今年的题目就与灰鹤有关。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一些人不认可这种变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自然规律,不必大惊小怪。最近,我们收到一篇论文: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鸟类种群,而且还挑战我们监测它们的能力。在北欧的研究表明,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与以前的分布相比,尤其是潜水鸭类的越冬分布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文:
Fox, A. D., Nielsen, R. D., & Petersen, I. K. (2018). Climate-change not only threatens bird populations but also challenges our ability to monitor them. Ibis. doi:10.1111/ibi.12675  ......   
    话归正传,我们赶在灰鹤的前面到达乌鲁木齐郊外,在荒野里守候和寻找了半天,中午终于听到鹤的叫声。古语有“鹤鸣于九天”,上网一搜是“鹤鸣于九皐,声闻于天”,被我压缩成了“鹤鸣于九天”,意思是鹤声嘹亮,传的很远。该句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如下: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了灰鹤,也拍摄到了她们的身影。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她们吃什么,在哪里过夜,旅途是否顺畅,栖息地如何?基金项目虽然还没有申请到,研究和观察已经开始了。

 

鹤鸣于天_1617_马鸣摄.jpg

灰鹤在鸣,鹤鸣于天,传出十里(马鸣 摄)

灰鹤来了_1608_马鸣摄.jpg

灰鹤来了,飞越天山,准备降落(马鸣 摄)

最危险的旅程,这一段就在达坂城风电场附近(马鸣 摄)

灰鹤降落的时候,可以看见远处的天山(马鸣 摄)

通常迁飞中的灰鹤,4-8只一群,可能是二三个家庭组合在一起(李军伟 摄)

躲在骆驼群的后面,可能比较安全(马鸣 摄)

和谐号出现了,这一群灰鹤有一点紧张(马鸣 摄)

推行草原禽类生态养殖,不知道是谁的馊主意(马鸣 摄)

青黄不接的季节,荒芜的戈壁沙滩(马鸣 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8045-1169490.html

上一篇:克孜尔壁画中的动物世界及艺术源泉
下一篇:灰鹤需要帮助——鸟类视野也有盲区
收藏 IP: 222.82.55.*| 热度|

20 郑永军 董全 文克玲 尤明庆 汪育才 柳林涛 刘钢 唐自华 段煦 戎可 张拥军 赵宇 冯大诚 赵建民 宁利中 杨正瓴 王述潮 王庆浩 刘全生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