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42.236.254.*   [194]陈子才   2015-5-22 14:32
取烘干的硅胶微粒,称重,装入细玻璃柱,让定体积空气通过.硅胶吸收水汽变色,再次称重.即可求出每升空气中含水量.称重要精确.
我的回复(2015-5-22 14:48):这次的回复看到了。谢谢。
这样说来,实验也不算复杂。
我设法做这个实验。
谢谢了,有进展、问题 时再联系。
IP: 42.236.254.*   [193]陈子才   2015-5-22 14:17
取烘干的定量硅胶微粒装入细玻璃柱中,两端用滤纸堵好,然后让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硅胶柱,硅胶会吸收水汽変色,再将硅胶取出称重,两次之差即为吸咐的水汽重量,除以空气体积即可求出每升空气中的含水量.称量要精确,用分析天平.
陈子才 又复 5.22
我的回复(2015-5-22 14:50):谢谢,基本明白了。张学文,2015.5.22
IP: 14.116.6.*   [192]檀成龙   2015-5-15 23:12
尊敬的张老师:您好!
推荐您阅读以下信息:
1、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52526&do=blog&id=854266的第4条评论;
2、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937&do=blog&id=890283
IP: 219.131.222.*   [191]檀成龙   2015-5-11 09:04
尊敬的张老师:您好!
《论宏观趋势“西北进一步变干”的显著特征与科学对策》您审查过。文中“西北进一步变干”来自李吉均院士的论文,我把该文电邮给李院士,李院士有一封回复,赞成“西北水分入不敷出,总水量不断减少”的论点,对调水之事持保留态度;该文还引用了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研究员(原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研究成果,我把该文电邮给张强研究员,张强副局长比较赞成我的论点,并叫我向《干旱气象》投稿,但投稿后被拒(一位审稿专家建议修改后发表,另一位审稿专家建议拒稿)。该文对理解我的其它论文有帮助,您要不要再看一遍?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1543.html
IP: 219.131.222.*   [190]檀成龙   2015-3-23 11:11
张老师:您好!
您的理论认为:在山脚扩大绿洲加强蒸发,借助山谷风能增加降水。克拉玛依位于山脚,当地的山谷风如何?近年当地降水量增加比较明显,会不会与山谷风有关?请参阅《克拉玛依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图》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76022
IP: 219.131.222.*   [189]檀成龙   2015-3-15 12:09
请关注2015年全国两会提案:《蒋平安委员: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新疆之渴》,网址http://xj.cnr.cn/xjfwzt/2010lh/fangtan/20150306/t20150306_517907710.html   或者http://xj.people.com.cn/n/2015/0306/c188514-24079738.html
我的回复(2015-3-20 18:27):建议把这个稿子贴入你管理的东水西调组群内。
IP: 221.11.20.*   [188]李朝   2015-3-11 13:49
张老师您好,请问广义集合的完备性问题是怎样的呢?在组成论中讲到一个广义集合中有俩个个体的标志值变的相同后,新广义集合的复杂度减小,以说明不可逆变换中复杂度要减少的问题,假如是其中的一个标志值变为与以前所有的标志值都不同时,这种变化的复杂度该如何考虑呢?
我的回复(2015-3-11 15:53):感谢你对我的组成论工作的关心,
你提的问题依然可以用其对应的公式计算,结果当然是复杂程度加大。
例如某小集团,大家某标志值都相同,则复杂程度=0 但是内中一人叛变了,则这个团体的复杂程度就加大了。
IP: 219.131.222.*   [187]檀成龙   2015-3-5 17:48
张老师:您好!
我给辛宝恒研究员留言,请辛研究员审查我的稿件,今天上午,辛研究员点评了我的博客,请您关注,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70075
IP: 182.131.233.*   [186]lbg1970   2015-3-1 15:37
已发表的一学术论文《一种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新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波动性,请提意见:http://tieba.baidu.com/p/3354236531
我的回复(2015-3-2 10:48):遗憾,我无力多言。
祝顺利!张学文
IP: 192.168.0.*   [185]魏焱明   2015-2-24 12:01
祝张老师生日快乐!
我的回复(2015-2-24 13:22):谢谢祝贺。
请您成为空中水文学组群的编辑如何?
IP: 117.136.8.*   [184]蒋大和   2015-2-20 13:54
张老师:喜气洋洋,阖家幸福!
我的回复(2015-2-23 20:13):蒋教授节日快乐!
恭贺新春!
我的回复(2015-2-20 16:14):蒋教授,节日快乐!
IP: 112.117.32.*   [183]洪昆辉   2015-2-18 09:36
张老:春节将至,给你拜年啦!
我的回复(2015-2-23 20:14):洪教授,节日快乐!
大家恭贺新春!
我的回复(2015-2-18 10:50):洪教授,节日快乐!
大家恭贺新春!
新疆.张学文。2015.2.18
IP: 222.168.41.*   [182]杨学祥   2015-2-17 15:46
祝春节快乐!
我的回复(2015-2-17 18:33):杨教授新春快乐!
IP: 116.19.111.*   [181]檀成龙   2015-2-1 16:50
张老师:您好!推荐您看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6693&do=blog&id=809293
我的回复(2015-2-1 18:44):谢谢。
IP: 111.207.1.*   [180]周少祥   2014-12-23 13:29
是啊!不知是否是同一个人,但我的朋友查到的信息说他不是教授。
IP: 111.207.1.*   [179]周少祥   2014-12-23 09:03
张老师:您好!我很有些怀疑,所以我让人查了一下那位教授的背景,他根本就不是教授。这件事就是一个笑话,谨以为界。
我的回复(2014-12-23 09:59):你指的是前面那位悬赏者?
IP: 61.149.60.*   [178]周少祥   2014-12-20 19:25
张老师:您好!
您认识Prof. Ka-Kit Tung,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is Professor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他在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lumnist/ka-kit-tung上发表了“Where Has Global Warming Gone?”文章。
我的回复(2014-12-21 21:05):谢谢提示,我粗看了看。
IP: 222.130.191.*   [177]周少祥   2014-12-18 09:34
张老师:Prof. Christopher Keating有些耍赖了。
IP: 111.207.1.*   [176]周少祥   2014-12-16 14:24
张老师:您好!您如果有兴趣,可以浏览http://www.topix.com/forum/news/global-warming/T91K0222447JIOAKE,我与Prof. Christopher Keating的论战“可能”开始了。

7月1日,我将我的论文给Prof. Christopher Keating,他在网上悬赏3万美元挑战气候变暖理论。

他说尽快回复我的,却一直未给我回复,却在网上发了对我的文章的评论。前些日子,我在一个国际气候论坛上发了我的文章的链接和结论。有人开始评论,从中我才知道这位教授给我的负面评论。我让在国外的朋友给我下载他的评论,并开始逐一反驳,目前我回了3条。看看他的反馈,再说。
我的回复(2014-12-16 15:48):我去看了看,看到了你的努力和影响。
我目前只能说知道这个情况了。
谢谢提示,也期待你的努力换得理解。
IP: 14.116.0.*   [175]檀成龙   2014-12-2 21:42
张老师:您好!11月2日的博文我做了修改和补充,标题改为《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趣谈“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与我的研究成果》,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40449.html,请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9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