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再上央视!南麂岛亮相CCTV《航拍中国》

已有 2335 次阅读 2019-5-21 06:20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再上央视!南麂岛亮相CCTV《航拍中国》

南麂旅游 2019-05-20

我们和自己

只隔着一层云的距离

每一次俯瞰,都是另一种抵达


近期《航拍中国》(第二季)在CCTV-1、CCTV-9等多频道播出。平阳南麂列岛大沙岙、三盘尾、大黄鱼养殖场景纷纷在《航拍中国》第二季·浙江篇中惊艳亮相!让我们跟随这场空中旅程,欣赏“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的南麂列岛。



南麂列岛

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南麂列岛,是中国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海岛,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2016年被国家海洋渔业局评为“中国十大美丽海岛”。南麂列岛有大沙岙三盘尾、竹柴百屿等三大景区。拥有大小岛屿52个,面积201.06平方公里。岛上山秀、石滩美、草绿、海蓝、空远,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种类多样,贝藻资源丰富,有“蓝色牧场”“碧海仙山”“贝藻王国”之美誉。

从高处俯瞰,主岛像一只奔跑的麂鹿,故称为南麂岛。神韵迷人的崖岸奇石,令人向往的碧海金沙,组成了一个风情无限的海上人间仙境。

南麂列岛充满自然的天韵和神话般的魅力,具有特殊的海岛风味和地方特色。沿着海边环岛公路慢慢步行,享受日落霞光美景;于沙滩嬉戏游泳,看山石与大海缠绵交融,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蓝调仙境。

大沙岙

大沙岙景区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碧水金沙海天相映,是碧海仙山的一大胜境。天然浴场为主要景点,由大山与南麂山对峙而形成的大岙口——大沙岙,是千万年来海水冲刷贝壳碎屑而形成的大海滩。它长800米,宽600米,是国内罕见天然浴场。白昼,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烁的金沙可以沙浴、健身;夜晚海滩在海浪的冲刷下,晶莹发亮。你如果光着脚丫,到沙滩上听涛声阵阵会有异常轻松和愉悦的感受,并被这迷人的景象所陶醉。

该景区有虎屿山、蜡烛峰、南天门、三寮奇垄、龙门、打铁礁等景点。

三盘尾

三盘尾位于南麂列岛的东南部,因外形像三个飘在海上的盘子而出名,其岩石地貌神韵迷人,享有“万景园”之美誉。其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奇石景观让人叹为观止。三盘尾是南麂岛看日出的最佳位置。春夏秋冬,晴雨晨昏,驻足在这里,所有的景色尽收眼底。

南麂大黄鱼

南麂岛盛产东海黄鱼,因其远海深水的生态养殖,肉质结实鲜美,口感远胜近岸浅水养殖。先后被列浙江省名牌产品和省名品正牌农产品,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注册产品”,OFDC认证为中国第一条有机海水鱼,列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17年,南麂大黄鱼上了G20峰会,当季被抢购而空。(来源:温州发布、央视纪录频道)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80209.html

上一篇:5月19日:《“蓝色海湾指数"评估技术指南》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下一篇:[转载]欧盟为扭转过度捕捞问题大力推动渔业改革
收藏 IP: 180.164.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