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建立科普评估制度,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精选

已有 5255 次阅读 2007-9-25 07:00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建立科普评估制度,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Communication)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张义芳  武夷山  张晶

(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6期)

摘要:本文简述了建立科普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我国科普评估制度的框架应该是问题导向的;该框架应实现系统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科普评估指标应既全面又简约;应大力提倡互动的、参与的评估方式;科普评估应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普评估重在发现问题,改善工作,而不是评比排序。

关键词:科普;评估;制度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科普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家范围的科普工作长期存在着总体效率不高、责任不清、创新不畅、实效不显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普事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亟需在我国建立并推行完善的科普工作评估制度。

评估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事实上,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在教育等领域,我国都在全面引进评估制度,以此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对我国科普管理部门来说,随着科普事业向纵深发展,引进制度化的科普评估机制已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科普事业的支持和投入显著提高,《科普法》的实施更为科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然而,我们在科普事业上的持续投资到底实现了多大的价值?重要的科普活动或项目的执行效果到底如何,有无继续开展下去的必要?如果继续开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科技场馆等是否切实履行了其使命而物有所值?电视科教频道和众多的电视科普栏目的科学传播效果怎样?这些都是科普管理所必不可少的信息,只有通过评估才能获得。而且评估本身也发挥着指挥棒似的导向作用,它能促使科普机构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效果、效率和社会影响力。可以说,缺少评估,任何管理都是不健全的。

建立科普评估制度,需要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去推动,而在此之前,则需要研究人员首先解决科普评估标准、框架和指标等评估工具问题。科普评估研究在国内尚没有见到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受科技部政体司的资助正在做这方面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对我国未来科普评估应取的框架和原则形成了一些看法,现概括几点供科普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1、科普评估框架的建立应以问题为取向       

科普评估的重要功能在于诊断科普工作中所发生的问题、改进工作缺失和指引未来的决策或行动。因此,科普评估框架应以发现问题为取向。所谓以问题为取向,是指评估框架的建立要以解决中国科普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尽可能通过该评估框架解决科普工作的现实问题。比如我国现今的科普工作还缺乏战略规划、科普项目多有低水平重复、科普专业机构普遍缺乏资金和人才、组织能力长期欠发达、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等等。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评估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2、科普评估框架应兼顾系统性和灵活性

科普评估框架的构建不能机械地拼凑,而是要尽可能具有合理的逻辑解释,同时要有充分的灵活性。根据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我们将科普评估框架设计成3个子模块:战略规划或计划的评估、重大活动或项目的评估、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估(见图1)。一方面,各子模块能够合成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个子模块都试图从某一角度解决我国科普某一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子模块之间又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不同的功能。当评估经费、时间充足时可以进行系统的评估,当评估经费不充足、时间有限时,可以进行个别模块的评估。不过,对于中央及有条件的省市的科普管理部门,我们建议3个模块的评估尽可能都做。这是因为,战略规划或计划的评估虽然可以明确科普事业的发展方向,但不能促进科普组织的绩效;项目或活动的评估虽然可以促进科普组织效率的提高,但不能保证组织的发展方向、提高组织完成使命的能力;而组织能力评估虽然可以提高组织达成使命的能力,但不能保证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唯有进行3方面的全方位评估,才能最终保证我国科普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普工作的评估

框架

模块三:

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估

模块一:

战略规划或计划的评估

模块二:

重大活动或项目的评估

明确发展方向,促进持续发展

促进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提高达成使命的能力

促进中国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图1 科普工作的评价框架

3、评估指标要力求既全面又精简

在科普评估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设计适当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科普工作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具有引导和标竿作用,能激励科普人员和机构朝着追求卓越的目标努力。对于科普评估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通常的目的性、科学性、可比性、系统性这四大原则之外,还要力求做到既全面又精简的原则。全面性是相对的,因为科普现象和活动是复杂的,指标体系再周延,也无法面面俱到。精简性则是由我们有限的评估条件所决定的,因为评估工作是一项耗时、耗人、耗钱的复杂工作,指标越多,收集数据的成本越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普经费还相对很少,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能够投入于评估的经费会非常有限,因此,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应特别重视指标体系的精简性。

 

4、提倡互动、参与式评估方式

所谓互动、参与式评估,就是吸收受评对象(如科普项目执行者)及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过程。以往的评估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评估者完全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出现在评估对象面前,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评估者手里,受评对象只有被动地接受评估,没有任何的发言权。这样的评估由于忽视了受评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其结果自然难以为受评对象所接受,最终导致通过评估改进缺失的期望落空。

在科普领域提倡参与式评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吸纳受评的科普机构、科普受众参与到评估中来,其好处体现在:1)受评机构参与评估有助于扩大评估设计的焦点及范围,降低评估中不实际、不公平等问题,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这是因为,受评机构作为科普项目的执行者,对科普项目的情况了解全面而又深透。他们除了了解项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外,还知道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这就是说,他们不仅了解存在的问题,而且了解问题的根源与症结所在。这些信息对于形成科学正确的评估结论是必不可少的。2)让科普项目的受众(比如青少年)参与评估,可以通过他们作为第三者的切身体验,从科普对象的角度反映科普项目的效果和问题。3)科普项目五花八门,而外部评估专家不一定具备所评项目的完整知识,常常只利用自己熟知的评估工具、根据一种共同的模式来评估不同的科普项目,具体科普项目的特色较难在预定的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要克服这一缺陷,也需要尽可能地发动受评对象、目标受众参加评估活动。4)吸收受评对象参与评估,有助于评估结果的回馈利用。从以往实施的专家评估的情况看,受评对象对外部专家评估或担心抵触,或敷衍塞责,总认为自己工作的得失会被暴露出来,从而对自身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在这种情绪下,专家评估的结论和建议很多时候不能得到他们的真正认可和接受。科普专业机构是我国科普事业的主力军,经由评估产生的改进意见,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开展科普评估最终是为了改进工作,推动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科普评估的这一目的能否达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科普执行机构是否理解评估活动,是否接受评估结论,评估活动能否在他们中间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科普评估如果没有科普执行机构的积极参与,是很难达到预定目的的。

 

5、定性与定量方法兼收并蓄

在各领域的评估实践中,评估者很多时候为求所谓的“科学客观”而过分依赖实证科学范式,表现出过度迷恋定量研究方法的倾向,这种倾向若出现在对科普的评估中,会是非常有害的。这是因为,科普的对象是人,科普评估涉及许多“人”的方面,既存在可以量化的客观现象,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可量化的主观现象。人的需要、人的学习兴趣、个体的经验和主观认识、个体态度、情感、观念等变化是无法进行准确量化的,因此,完全的定量研究对科普评估来说是不合适的。另外,科普活动具有很强的情景复杂性和多因素的制约性,单纯的定量分析会排除、掩盖许多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在适度采取定量分析的同时,必须突出定性分析的作用。从我们掌握的国外科普评估案例来看,科普评估中采用定性方法明显多于定量

定量分析依靠的是数据,而定性分析所依赖的是词语,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使评估更为有血有肉。

 

6、科普评估重在积累经验教训,以利改进工作

传统的项目评估仅仅关注项目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以此判断项目是成功还是失败。然而,近年来,国外评估界提出了更先进的评估理念,就是不仅要关注项目是否产生了效果,而且要分析这些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诊断项目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为什么存在这些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科普管理者来说,这样的评估无疑有价值得多,因为它能帮助项目管理和资助机构掌握已开展科普项目的经验教训,将其引介给其他科普项目执行机构,使未来的科普工作日臻完善,这对确保科普事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们有必要强调,科普评估是一种重调查、评绩效、明得失、找原因、寻改进、再发展的循环过程,科普评估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科普工作需要改进的方面,提高科普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正如评估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改进”。科普评估应为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由此引伸一步,评估的目的若是为了诊断得失,以谋求改进的话,就应淡化评估的鉴定、分等功能,在评估时不宜进行评比打分,且将评估结果的优劣等次作为未来提供资助的依据。否则,很容易使评估者进退失据,甚至引发评估者与受评者的争端与冲突。

总之,制度化的科普评估对确保我国科普事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应作为我国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纲要。引进这一制度,需要科普研究者就科普评估的政策规范、组织管理方法、评估标准与指标框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再通过政府支持建立专门的科普评估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制度的贯彻执行。科普评估势在必行,如能真正落实,必将促进科普工作绩效的提升,加快科普组织的成长,开创我国科普事业的崭新局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7788.html

上一篇:对<时代>周刊封面文章的评论
下一篇:略论德国值得我国借鉴的几个方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