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读《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

已有 4873 次阅读 2008-11-30 07:56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

读《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

武夷山

 

张志扬的《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上海三联书店,2003),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慧见迭出的书。

91页:

语言不能证明形而上学本体的存在,也不能证明形而上学本体的不存在。我把这叫做语言的“两不性”。有了它,人的语言存在状况,只能是一种自律的自由,既不能有所适从地“只准这样,不能那样”,也不能无所适从地“怎样都行”。也就是说,“一元决定论”或“虚无主义”,不是人的真实存在方式。

博主:张志扬的结论并不新鲜,按照中庸之道的思想,必然得出这个结论。但他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证的,别开生面。我们遗憾地看到,目前我国出现的大量争论,究其实,正是“一元决定论”的解决方案与“虚无主义”的解决方案(其实根本没有方案)之间的争吵,或者是秉持不同“元”为鹄的的不同“一元决定论”之间的争吵,要么不会有结果,要么不会有多大益处。

 

133134页:

欧美战后的基本问题是:

A.      人能成为上帝吗?

B.      人能代表真理吗?

C.      人凭什么支配他人?

D.     人在什么限度内不受他人支配?

欧美战后的上述问题,作为个人生存的基本问题,并非只局限于欧美的范围,至少基

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已经文明到这种程度,在上述两组四个问题上摆动得如同人的脚步,其时差不过30年。

博主:张志扬的观察是惊人的清醒、冷峻与犀利。不要以为这种摆动是人类愚蠢的表现,不是左就是右,找不到“真理”;如果不摆动,遵循某条道路一径走下去,对于全人类可能更加危险。

 

165页:

19世纪把“空想”变成“科学”,20世纪把“科学”变成“神话”……仍然是以前历史的重演,只是规模空前,而且还不能保证今后是否没有更大规模的重演。

博主:张志扬很清醒,因此很悲观。但是,宁愿悲观,也不要自我欺骗。

 

336页:

偶在的意义在于上帝与人不能同一不能替代只能相互指涉参照的启示。

博主:他的结论很有意思。想依赖上帝(或其他任何类似物)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是徒劳的;但是上帝自有其价值,打倒上帝,宣布“上帝死了”,乃不智之举。要“相互指涉参照”,而别梦想消灭自己的对立面。

 

    我的理解不一定符合(也可能很不符合)张志扬的原意,不过是随意生发,但也许亦有“相互指涉参照”之效呢。



读书荐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49023.html

上一篇:英汉词典查不到(之五)
下一篇:我向中学生推荐的名人论科学语录
收藏 IP: .*| 热度|

5 王铮 杨学祥 马昌凤 刘吉平 zhangxp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