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9)

已有 1985 次阅读 2021-5-7 10:07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9

武夷山

 

第一则

2014年6月13日

 

本文选题较有意思,但存在一些缺陷。

1.  标题需要修改,因为文章根本没有计算任何相关系数,所以标题还是别用“相关性”这个词。

2.  本文作者不区分诺奖得主发文时是第几作者。但是,应观察一下,若有某些诺奖得主获奖前主要独著,获奖后主要与人合著,且不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则这样的情况值得拿出来讨论。这可能是因为,别人为了文章易于发表而拉他们进来。

3.  作者存在粗心大意的情况,例如,表2.1中,应为“生卒时间”,而不是“出生时间”;图3.3与3.4是发文量的分布,而不是时间分布,等等。希望作者仔细审阅一下全文,看看有没有其他这样的不该出现的错误。

4.  只看被引次数高不高是不合适的,还应看看那些高被引文章是Article还是Review,Review被高被引是不算稀奇的。建议作者分别统计这两种类型的文章。

5.  多数人获奖时不年轻了,则获奖后其文章自然而然可能会减少,文章质量也会下降,因为创造力高峰已经过去了。希望作者在讨论时要计及这个因素。

 

第二则

2014年6月13日

作者的概念使用比较混乱。例如,从其测度“学术素养”的6个变量来看,他们心目中的“学术素养”与信息素养没有差异。而学术素养应指:对文献的质量好坏有判断力,对好文献有鉴赏力,能够针对待解决的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等。不知作者为什么要将同属于信息素养的9个变量拆解成前面的3个变量和归于“学术素养”的6个变量。又如,作者所谓的“学术诉求”其实指的是“检索用途”、“检索目的”。

基于混乱的概念写成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本文必须退稿。

 

第三则

2014年6月13日

 

本文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尚可改进之处:

1.  未区分Article和Review。综述评论文章容易高被引,作者识别的顶尖论文中可能有相当比例的Review,但不等于说它们就比被引数较低的Article的水平高,因为这是不可比的。最好采用按比例分配的方式,例如在样本数据集中,Review占全部文献的X%,则最后挑出的前1%的Y篇候选顶尖论文中,只取“Y乘以X%”篇的Review文章,然后从被引较高的Article中递补Y(1-X%)篇。

2.  咨询了专家(咨询了几位?)后,自己确定权重,这种做法从形式上说“不科学”。建议作者至少找7位图书情报学家(既然分析样本是图书情报学期刊)分配4个指标的权重,取其平均值。然后重新计算一遍。

3.  1%与5%的选择比较随意。要么,都取1%,一个是绝对数,一个是比例,也还好说一些。否则,凭什么定义说前1%就是顶尖,前5%就是高被引?

    既然一般有二八律的说法,如果“高被引”取前20%,则可能不易引起争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85395.html

上一篇:在最初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著名工程师和发明家的名言(2)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4 杨正瓴 赫荣乔 吴斌 王凌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