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有利于获得诺奖的东西(为CCTV访谈节目《百年诺贝尔》之“诺贝尔奖的摇篮”而准备的笔记)

已有 3174 次阅读 2020-12-2 11:53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有利于获得诺奖的东西(为CCTV访谈节目《百年诺贝尔》之“诺贝尔奖的摇篮”而准备的笔记)

武夷山

2001年10月19日

 

宽松环境

在IBM公司内,IBM Fellow(IBM 特别研究员)是最荣耀的技术头衔。获得此称号的人比拥有VP(副总裁)头衔的还要少。IBM瑞士实验室的缪勒就获得了这个称号。IBM特别研究员的一个特权,是可以自由选题搞研究,上司不干涉。于是,缪勒将他读博士时感兴趣的材料学又拾了起来,最终在陶瓷材料的超导性研究上做出重大发现,198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才集聚

1992年10月在“改善与发展科学基金制国际研讨会”上,我见到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波兰尼,我将我们的一篇论文送给他。他回国后读了我们的论文,写信给我说:优秀人才的集聚是必然的,也是件好事。因为优秀人才在一起,相互交流过程中能激发出很多思想火花,对大家都有益处;从另一方面说,强强相遇,相互之间的学术竞争激烈,也易于出成果。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过程中,两方面竞争:沃森与克里克;鲍林。

朱棣文一次在自助餐厅吃饭与同事闲聊,听见A.阿什金谈起十几年前捕获原子的想法,这个想法启发朱棣文做实验加以尝试,最后成功。如果,没有一个人才济济的环境,某一个人鹤立鸡群,则难以找到一个进行富有成果的交流和对话的伙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把他们的成果归于活泼而自由的学术思想交流。

 

尊重个人

朱棣文的例子。1983年他要求做利用激光冷却捕获原子的研究。贝尔实验室曾上过这个项目,已下马。在朱棣文的坚持下,重新启动这个课题。两年后取得成功。

 

容忍缺点

人无完人,优秀科学家也可能有种种毛病。如果因为他们有这些毛病而容不下他们,就会留不住人才。克里克嗓门大,声震屋宇,打扰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布喇格。克里克两次忘了扎紧水龙头上的皮管,实验室漫出的水将布喇格门前的走廊都淹没了。他还怀疑布喇格在论文中抄袭自己的观点,就公开指责布喇格。布喇格气得不想要他了。经两位同事说情,布喇格最后还是将克里克留下了。

 

远见卓识

卡文迪什实验室本来以物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研究经费减少的严峻形势下,布喇格毅然决定利用X光衍射分析技术转而进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利用雷达技术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均取得累累硕果。

 

博主今记:

下面是CCTV访谈节目《百年诺贝尔》的目录。我是了第7集和第10集的受访人之一。以上笔记是为第10集准备的。

 

《科学历程》之《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科学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公正度的科学奖,从1901年首次颁奖至今,诺贝尔科学奖走过了整整一百个年头。其间,它见证了20世纪几乎全部科学重大发现、发明,可以说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缩影。
 
    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与明德创意集团、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制作的22集电视专题片《百年诺贝尔》,将在诺贝尔奖首次颁奖100周年和2001年度诺贝尔奖颁奖之日开播(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历程》栏目从2001年12月10日起,周一至周五每天21:40播出一集,每集20分钟)。该节目邀请20多位国内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以谈话的形式,介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人生经历,展示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新的教育观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第一集《百年诺贝尔》
 
    瑞典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诺贝尔一生醉心实验科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在诺贝尔逝世前,他的全部资产已达到900多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 多亿美元。然而他却在遗嘱中将这笔巨额财产几乎全部用于设立奖金,其中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
 
    在诺贝尔遗嘱刚刚公布的时候,人们对他的举动还不能完全理解,包括他的亲人和同胞,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百年后,当初诺贝尔执意设立的奖金却成为瑞典人最引以为豪的骄傲。其中的三个科学奖项从1901年第一次评奖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而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和尊重的科学奖项。
 
    一百年来,诺贝尔科学奖不仅见证了20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且因为其对基础科学的重 视和对科学人才的奖励,推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热情。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0日晚9:40 CCTV10
 
    第二集《东方之子》
 
    当人们在为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争论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杨振宁和李政道却说,我们中国人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
 
    大名鼎鼎的杨振宁博士为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写下多条建议,虽然自己是去美国留学之后才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却并不认为出国留学是求学的最佳出路……
 
    李政道不但聪明,而且好学,但是他拿到的第一个学位却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从未获得过学士和硕士学位……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1日晚9:40 CCTV10
 
    第三集《走进诺贝尔奖之家》
 
    从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开始到今年已经是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中,曾经有400多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在这400多人当中,有十几位科学家格外引起人们的注目,因为他们分别来自于7个家庭。居里之家就先后有5人次获奖,还有奥伊勒父子、玻尔父子、布拉格父子和汤姆逊父子等等。
 
    作为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那么何以在一个家庭会出现多人次获奖?诺贝尔奖之家诞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本期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的刘华杰老师来一起探讨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2日晚9:40 CCTV10
 
    第四集《科学女杰》
 
    从1901年到2000年,在诺贝尔的颁奖典礼上出现过十位女性,女性获奖者所占的比例还不足2%。
 
    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位使女性要做出一番超出做一个贤妻良母范围的事业时,要受到来自各方面不公平的压力,要付出更艰难的努力。美国女科学家,因为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而获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雅洛与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还有因提出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学说而获得1983年生理学或医学将麦克里托克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从女孩子和男孩子不同学习阶段的人数和成绩的比较是否可以得出女性不适合于科学研究的结论呢?来自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刘兵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邓希贤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3日晚9:40 CCTV10
 
    第五集《莫以分数论英雄》
 
    玻尔,出生于1885年的丹麦,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在小时侯却成绩平平;爱因斯坦因为在物理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而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小时候却被认为笨拙和愚蠢。
 
    一张成绩单,能否说明一个孩子的未来?关注诺贝尔获奖者的成长历程,让我们和您一起探讨教育问题。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4日晚9:40 CCTV10
 
    第六集《从10比475说起》
 
    很少有人想到在荟萃世界科技精英的诺贝尔获奖科学家中有十几位身有残疾,更鲜有人意识到这十几位在统计意义上代表着一个2%的群体。那么10比475这个数字究竟该如何看待。
 
    本期话题从分析数字入手,两位专家充分阐发了各自对残疾科学家的心态、教育、择业等方面的见解。霍奇金四肢严重畸形却仍旧用"双手思考"; 康福思在无声世界中忘我探索化学的奥秘;雅各布在不可克服的困难前适时调整方向;诺贝尔获奖科学家各自不同的心路历程和事业轨迹将完全呈现于观众眼前。此外,虽未获奖的却堪称时下生命意志力典范代表的科学巨人--霍金也将与大家见面。本期的两位专家各抒己见,更偶有交锋,精彩的谈话绝非"身残志坚"的老生常谈,他们的争议也值得人们思考。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7日晚9:40 CCTV10
 
    第七集《科学家与科普》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是为什么会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又是如何走向科学家的道路的?原因或许就在于和科普的某一次亲密接触……
 
    "You forget what you hear , you remember what   you see ,you understand what you do(只听见易忘掉,见到的能记住,亲手做方理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本期节目将将讲述科学家们童年时期的科普经历以及他们成为科学家后对科普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8日晚9:40   CCTV10>
 
    第八集《大师的父母》
 
    有人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的伊萨克.拉比,是什么让他得到诺贝尔科学奖?拉比说是母亲的每日一问:伊萨克,你今天在学校提了什么有用的问题?
 
    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尽管母亲希望卡尔日后在艺术上有所造诣,但当小卡尔喜欢上自然科学时,母亲尊重儿子的选择。卡尔告诉中国的学生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会使一生都过得愉快,而且事业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英国化学家波特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对所有具备科学天赋的孩子们来说,最早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应该是他们的父母。本集将目光投向几位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童年,关注他们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19日晚9:40 CCTV10
 
    第九集《兴趣与成才》
 
    美籍荷兰裔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布洛姆伯根由于为非线性光谱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他却曾经被德国人驱赶,躲在山里攻读量子理论 ……
 
    美国化学家H C 布朗因发现硼氢化合物作为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荣获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他却曾经三次辍学……
 
    法国化学家 J M 莱恩因合成具有极高选择性并可引起结构特异性反应的化合物"穴醚"和创立"超分子化学",荣获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然而,他却曾毕业于哲学专业……
 
    本期节目为您讲述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同寻常的求学之路和充满奇趣的获奖故事,为您揭示成功的奥秘。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20日晚9:40 CCTV10
 
    第十集《诺贝尔的摇篮》
 
    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真正的"贫富不均",美、英、德、意、日等10个国家获奖的数量占总获奖数量的90%以上,并且在这些国家还出现了许多盛产诺贝尔获奖者的科研机构或大学院校,到底这些诺贝尔的摇篮是如何编织的呢?
 
    是由于自由民主的科研环境?还是人才的自然聚集和流动?或者领导人对科研方向的预见性和把握?
 
    本期将从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和卡文迪什实验室出发,去探讨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机制。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21日晚9:40 CCTV10
 
    第十一集《成功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发现,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登上诺贝尔的颁奖台,在感叹命运之神特别对他垂青的同时,更让人思考幸运背后的深层原因。
 
    居里夫人经过数千次的实验,先后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钚,两次走上诺贝尔领奖台;英国的化学家霍奇金教授从小着迷于化学晶体的美丽,终身不懈追求,她忍受着风湿病的折磨,最终实现儿时梦想,发现青霉素、牛胰岛素和维生素的分子结构;一位搞微生物遗传,另外一位却是搞X线衍射,两位科学家成功提出DNA分子与双螺旋结构模型,共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
 
    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也许会让我们领悟到些什么。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24日晚9:40 CCTV10
 
    第十二集《自然之子》
 
    日月星辰,山水花草,美妙的自然界,引领科学家走上诺贝尔的颁奖台。钱德拉.塞卡,一个印度裔美籍物理学家,从小痴迷于茫茫的星空,天文望远镜是他最好的玩具,闪亮的星星,美丽的银河一直吸引着他。成年后,宇宙成为他终身研究的对象,他由于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获得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像他这样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的诺贝尔获奖者很多很多,康福斯、福井谦一、彭齐亚斯、威尔逊…… 这个名单可以很长很长, 大自然是他们走入科学殿堂的入场券。
 
    但人类有时走得太远,却忘记了自己出发的地点,开始走向大自然的对立面……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25日晚9:40 CCTV10
 
    第十三集《为师之道》
 
    英国科学家罗伯茨在得知自己获得199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却感到万分遗憾,因为他的小学老师刚刚去世,无法分享这份快乐与荣耀。时过境迁,已过不惑之年的罗伯茨仍然难忘这位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童年时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激发的……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他的研究领域也非样样擅长,比如做物理实验,由于他的动手能力不行,所以常常搞的一团糟。但幸运的杨振宁碰到了一位好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泰勒。泰勒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独具慧眼,他知道杨振宁更适合哪方面的发展并跟之展开一次深入的谈话,杨振宁因此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选择……
 
    捉弄老师是许多人孩提时代都做过的"坏事",诺贝尔奖得主也不例外,科马克就是一位,而且他次数多多又花样翻新,但这位非凡的老师却始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面对科马克的顽劣……
 
    为师之道,千年的话题,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美好的影响.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26日晚9:40 CCTV10
 
    第十四集《偶然与必然》
 
    1928年暑假之前,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做完实验之后没有把实验器皿交给助手洗静存放,而是放到了一边。开学后,弗莱明发现在实验器皿里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霉菌,这个异常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弗莱明开始研究这种霉菌。这个偶然导致了一项对20世纪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发现……
 
    1974年,天体物理学家泰勒和赫尔斯共同研究当时热门的脉冲星,他们一共发现了40多颗脉冲星。在一次观测时,他们接收到一种奇怪的信号,这个可疑的现象引起了泰勒和赫尔斯的注意,他们不断深入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
 
    宇宙起源于一次爆炸,这个理论也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它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却是由于一次偶然的现象,威尔逊和彭齐亚斯是捕捉到这个偶然的"幸运者"……
 
    看看上面的故事,也许你会认为这些科学家真够幸运,成功的取得似乎仅仅源于一次偶然,但是透过偶然,我们往往会发现藏在它背后那些必然的因素。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27日晚9:40 CCTV10
 
    第十五集《抉择》
 
    当德国的科学家哈恩发现核裂变以后,西拉德马上从军事上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并在实验中证明了链式反应的存在,如果他将这项成果公布的话,他将极有可能获得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但是他却没有公布,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当曼哈顿工程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当原子弹即将成为事实的时候,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却退出了这项计划,而他的退出引起了美国安全部门的怀疑……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28日晚9:40 CCTV10
 
    第十六集《多彩人生》
 
    科学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爱因斯坦对于你而言是否已经成为科学的一个符号了呢?除了他那一头特定的发型以及与他有关的高深符号之外,你可能无法想象,他的小提琴拉得甚至可以开音乐会。
 
    科学一定是一个人禁闭起来冥思苦想的结果吗?当科尔,斯莫利和克鲁托三人遇到一起的时候,三个不同领域的人竟然都对碳分子的第三种结构形式产生了疑惑,原来60个碳原子居然可以组成一个……
 
    你知道费米定律是怎么来的吗?那可是来自于费米与两只蜥蜴之间的一次游戏。
 
    播出时间:2001年12月31日晚9:40 CCTV10
 
    第十七集《获奖之后》
 
    从1901年的诺贝尔奖到今天,一共有475位科学家获科学诺贝尔奖。当这些天之骄子们在获奖之后面对随之而来的荣誉和金钱,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
 
    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摩尔根在接到领奖的邀请,便赶赴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奖,途中路过纽约,在一位老朋友家过夜,当朋友开门迎接他时,看到的是身穿一件肥旧大衣的摩尔根。朋友问:你就这样去领奖?摩尔根回答到:不,还有。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用旧报纸包着的袜子、梳子、牙刷和剃须刀。
 
    美国病毒学家巴尔的摩在获奖后的第十一年,与下属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在实验中取得重大突破。但不久之后,一位博士后研究员经过研究实验记录发现这篇论文中提到的实验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并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揭发此事。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及美国联邦经济调查局证实了巴尔的摩实验数据是伪造的……
 
    播出时间:2002年1月1日晚9:40 CCTV10
 
    第十八集《挑战权威》
 
    在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有四位师生,每位学生都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挑战。
 
    汤姆森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是可以分割的;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玻尔把量子论引进了原子的结构模型;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理论。
 
    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微观世界渐渐被认识,这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它需要创新的观念,而有的时候要忍受孤独和寂寞……它需要实力,它需要忍受寂寞和各种误会,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播出时间:2002年1月2日晚9:40 CCTV10
 
    第十九集《兴趣功利真理》
 
    居里夫人曾经说,科学家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这句蕴涵深意又启人思索的名言是本期节目着力挖掘的对象。中科院研究员董光璧和著名科普作家李大光的机智应对探讨了以下话题,科学家的忘我工作表现是否可以总结为"献身精神";他们如此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动机是什么;究竟什么是他们的驱动力,兴趣、功利还是探求真理的渴望?
 
    两位研究员的观点见仁见智,最终倒是爱因斯坦的至理名言给出了答案。此外,本期话题涉及科学家众多,阿基米德、居里、伦琴、迈克尔逊、莱德曼、萨根、魏格纳、贝纳塞拉夫、博耶、费曼等等,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汇集一堂,有令人爱戴者、有令人鄙夷、唾弃者,更多的是引起了诸多争议与遗憾的奋进者。
 
    2002年1月3日晚9:40 CCTV10
 
    第二十集《争议与遗憾》
 
    菲比格是一位寄生虫专家,他提出寄生虫是导致癌症的原因。难以置信,这样一个理论竟获得了诺贝尔奖。
 
    提起爱因斯坦就会提到相对论,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奠定了现代宇宙观,它为许多实验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项伟大的理论却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农药已成为现代人所痛恨的东西,而DDT也很早就被打入了禁止使用的另册,但是,米勒却因发明DDT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没有重核裂变的发现,就不会有原子弹的发明。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因为发现重核裂变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的德国女物理学家迈特纳却被诺贝尔奖所忽视,这是什么原因?
 
    诺贝尔奖虽然是科学界最权威的奖项,但它仍有争议,有遗憾,有不公平……
 
    2002年1月4日晚9:40 CCTV1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60773.html

上一篇:象牙之塔与人间情怀
下一篇:霍尔丹的美名与争议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8 郑永军 许培扬 杨正瓴 胡泽春 孙冰 武爱 代恒伟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