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小说家变身有机农业探索者 精选

已有 5066 次阅读 2020-5-7 07:50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说家变身有机农业探索者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5月7日《中国科学报》)


2020年4月,美国诺顿出版社出版了Stephen Heyman的传记作品——The Planter of Modern Life:Louis Bromfield and the Seeds of a Food Revolution(本文作者译为“现代生活的培植者:路易斯·布罗姆菲尔德和食物革命的源头”)。该书作者原为《纽约时报》专栏作者。

传主布罗姆菲尔德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小说家,后来成为农人,长期致力于有机耕作,改良土壤。土壤退化是全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本书并非关于改良土壤的科普著作,但是对我们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或有启发。

布罗姆菲尔德1896年出生于农民家庭,他在俄亥俄乡间长大,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专业。他从事过各种职业。一战期间,他参加了法国部队,当过救护车司机。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他成了文学界的新宠。他在法国南部做过园丁,最终成为好莱坞的编剧。

20世纪30年代旅法期间,布罗姆菲尔德向农民邻居学会了堆肥制作方法,然后他将一块遍布卵石的荒地改造成了肥沃的菜园。他注意到,法国的菜园、果园或花园往往有几百年的历史,至今生机勃勃,而美国农地的土壤却经不住沙尘的袭击,那么,一定是美国的现代土地管理方式出了问题。

然后,他去印度拜访英国植物学家阿尔伯特·霍华德。霍华德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印度吠陀时代的可持续农业加以深入研究并发表论著予以介绍的学者。

在印度期间,布罗姆菲尔德向当地人讲授过西方农业技术课程。但是,他却被印度的传统耕作方法所吸引,并将其改造之后应用在印度的农业生产上。他的这些工作为有机农业运动的奠基作出了贡献。

为躲避二战的战火,他从欧洲回到美国俄亥俄州,用自己著作的版税买下一家农场,起名为“马拉巴农场”,名称的印度色彩就很浓。春天,在消融雪水的冲刷下,农场的表土受到严重侵蚀。于是,他将霍华德的有机农业思想付诸实践:制作堆肥、用有机物覆盖土壤,种植覆盖植物、采用轮作制、陡坡农地上不用犁耕地,等等。他还尝试在同一地块上间作不同的作物。

邻居农人都认为他在胡搞。但是,他农场的土壤质量迅速得到改善。他利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了两本回忆录,1945年出版的那本题为Pleasant Valley(《怡人山谷》),1948年出版的那本题为Malabar Farm(《马拉巴农场》),在书中宣传自己的主张。另外,他的农场向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开放,让大家看看不同于所谓现代农业的另一种作物栽培方式是什么样子。

布罗姆菲尔德并没有与现代农业一刀两断。他觉得,首先需要借助矿物肥料和化肥产生足够的生物量,下一步才是利用绿色肥料来维持土壤肥力。由于他的“不纯粹”,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这两个对立的阵营都不十分待见他。但是,他采用的很多耕作方法都是符合正在全球兴起的再生农业和保护性农业的核心理念的。这种新兴农业既强调维持高产,获得利润,也强调保持土壤肥力,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不过,这本传记着墨于布罗姆菲尔德的文学家身份的一面还是更多些。在法国期间,他创作了几部获得高度赞扬的小说,其中1926年出版的Early Autumn(《早秋》)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

在美国买下农场后,他并没有中断文学创作,1941到1944年,他每年都有小说问世。但人们认为,这些作品的深度和质量都比不上在法国期间创作的小说。

还可以提一则轶事:好莱坞著名电影明星亨弗莱·鲍嘉和著名女星劳伦·白考尔两人在1945年举办的婚礼,就是由布罗姆菲尔德主持的。

1956年3月18日,布罗姆菲尔德在俄亥俄州去世,享年59岁。

回过头来看,布罗姆菲尔德那么早就洞察到了土壤健康的极端重要性,非常难能可贵,因为当时的科学尚无法对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作出适当的解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农业的未来发展一定依赖于古老智慧与当代技术的结合。

《中国科学报》 (2020-05-07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31945.html

上一篇: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纲,2001年起草)
下一篇:另一种说法:医学之父——伊姆霍特普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14 张忆文 王兴 黄永义 王安良 杨正瓴 李学宽 郑永军 史晓雷 籍利平 鲍海飞 姚小鸥 魏瑞斌 韩枫 杜学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