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家对时间的诗意探索 精选

已有 3248 次阅读 2020-3-13 07:39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对时间的诗意探索


(发表于2020年3月12日《中国科学报》)


自然规律的魅力也许在于其永恒性。不过,是什么在驱使我们追求永恒性,追求那也许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性质呢?或许这恰恰来自我们拥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认识:我们绝不是永恒的,我们的生命绝不是永恒的。


武夷山


2020年2月,美国克诺普夫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和数学教授布赖恩·格林的新作Until the End of Time:Mind,Matter,and Our Search for Meaning in an Evolving Universe(本文作者译为“直到时间的尽头:进化中的宇宙间的精神、物质和我们对意义的求索”)。

格林既是学术大师,也是优秀的科普作家,其著作译为中文的有:《宇宙的琴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宇宙的结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等等。由于他知识渊博、风度翩翩,遂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他参演了多部纪录片和影视剧,包括电视剧《生活大爆炸》第四季第20集。在该集的结尾处,他向包括谢耳朵在内的一众听讲者介绍其新书《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

在《直到时间的尽头:进化中的宇宙间的精神、物质和我们对意义的求索》一书中,格林率领读者踏上时间探索之旅。他介绍了目前对宇宙起源的认识、科学家关于时间终点的迄今最可信服的研究结论、人类是怎么来的、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可能走向何方。他探讨了在原初的混沌中,生命和精神是如何涌现出来的,洞察了自身之暂时性的心智是如何追求以各种方式(故事、神话、宗教、创意表达、科学、对真理的求索、对永恒的向往等)赋予人类体验以意义的。

格林通过一系列相互嵌套的故事,解释了现实之面貌各异又相互交织的层次(比如从量子力学到意识,再到黑洞),让读者领悟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虽说只是短暂的过客,但他们驻留的那个瞬间也是妙不可言的。

下面摘译书中几段话,由此可感受到布赖恩的写作风格。

“自然规律的魅力也许在于其永恒性。不过,是什么在驱使我们追求永恒性,追求那也许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性质呢?或许这恰恰来自我们拥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认识:我们绝不是永恒的,我们的生命绝不是永恒的。”

“我们人类之涌现是符合规律的,那些规律就我们的认识而言是永恒的,可是我们在世上的存在时间却极其暂短。我们是受规律支配的,那些规律之运行是完全不关心目的地的,可是我们会时常询问自己,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是被规律塑造的,那些规律似乎并不要求有什么底层理由,可是我们却不断追求意义与目的。”

“多数生命形态,尽管自身已经是奇迹,都只能桎梏于当下,我们人类却能跳出时间之外。我们可以思考过去,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我们可以纳入世界,对之进行加工,用身体和心灵、理性和情感去探索世界。我们虽处于宇宙的一个孤零零的角落,但我们可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模塑词汇、模塑影像、模塑结构、模塑音响以表达我们的向往和挫败感、我们的困扰和启悟、我们的失败和胜利。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触碰到了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极限地带,找到了一些基础规律,它们支配着星辰如何闪耀、光线如何运行、时间如何流逝、空间如何膨胀;这些规律使我们能回望宇宙创生后最初的瞬间是什么样,我们还能将目光转到另一个方向,思考宇宙的终点。”

本书的目录读起来仿佛一首诗:

序言;1.永恒之诱惑:起点、终点及起点终点之外;2.时间之语言:过去、未来和变化;3.原点和熵:从创世到结构;4.信息与活力:从结构到生命;5.粒子与意识:从生命到心智;6.语言和故事:从心智到想象;7.大脑和信念:从想象到神圣事物;8.本能与创造:从神圣到崇高;9.持续时间与暂时性:从崇高到终极思考;10.时间之迟暮时分:量子、概率和永恒;11.存在之崇高感:精神、物质与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20-03-12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23232.html

上一篇:我博文中的戴森
下一篇:人类系统的伦理(外一则)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14 籍利平 黄永义 鲍海飞 王号 杨正瓴 晏丽红 张成岗 汪波 焦飞 蔺学军 霍天满 李学宽 俞立平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